感知上海车展的冷与热:是时候重新思考造车这件事了

【​导语:毫无疑问,汽车在中国属于创新型经济,比任何国家都更有作为。车展带来的冷与热只不过是现象,背后值得关注的还是观念和思路的转变,以及对于汽车认知的重新梳理。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合资造车、体制造车、市场造车、未来造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思考,为找到中国汽车的方位和未来提供依据,把问题变成时代的驱动力。】

撰文|颜光明/编辑|钱 蕾

车展的热度开始降温。有人说,这与整个车市的环境变化有关;也有人说,这与市场饱和度有关;还有人说,这与产业转型有关。不管怎么说,汽车产业面对新时代,市场面对新要求,消费面对新需求,都必须做出选择,寻找方向和出路。那么,今年的上海车展是否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观察?感知车展,也就是当下。不难看出,或体悟到,汽车的热情在降温,汽车的虚热在加温,汽车的选择却在不确定中。这些思考,从汽车业的严控到放开,再到无序,以及到今天的迷乱,汽车始终回避不了问题和直面的挑战。所以,人们不禁要问,汽车当下的问题在哪里,方向究竟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干汽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传统汽车面对方向的选择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传统汽车失去了它的光环,开始由主角变成陪衬,几乎每家车企都把智能和新能源汽车当作宠儿,作为技术实力的亮点。首发车型没有了吸引力,即便是戴上全球首发的帽子也不会当作新闻。而概念车的看点也在大打折扣,被当作“设计秀”,成了“汽车时装”。至于传统汽车,因趋同化,创新空间有限,无非在技术和配置上做加减,或在智能互联上找卖点。

新车上市就降价,以送福利和回馈及促销的方式在吆喝;新能源汽车也是这样,公布价格和实际价格相差很大,事实上也是在吆喝,再也不会有一车难求的现象出现。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汽车黄金时代绝尘而去。反映在车展上的“清冷”,从一个侧面可以感受到,观众的眼光开始挑剔起来,审美多元,情趣发散,消费刷新,要求新奇。对车展而言,专业的不会看表象,懂行的在看内含,外行试图通过汽车在看生活(方式)。车企的焦虑,正是消费的福音;车展的降温,正是市场的回归。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车展最大的变化是“车模下岗,销售上岗”。这种变化除反映车市的严峻外,还有车展被异化的倾向在加剧。一位行业人士现场披露,“现在参展都有卖车的指标。”如此直接,把潜规则当作了要求。第一次从业内人士嘴里说出,感到惊诧。这对上海车展是莫大的讽刺。国家级车展变成展销会将会是怎样的国际形象?现场观察,这已成为普遍现象,就连豪车展台也不例外。以前模特站的位置,现在被销售员替代了。本来上海车展已经与国际车展缩小了差距,甚至赶上和超越,现在看来,有被矮化和变味的可能,玷污了车展的意义。

智能汽车面对落地的选择

车展之前,有各种各样的“新车秀”活动。重点都集中在智能和“无感”的电动化上。从魔幻开门到无油无方向盘,再从跑得最快的电动车到F1赛道的极限记录等。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大有“钩辀格磔浑难语,扑朔迷离两不真”的感觉。

汽车智能和无人驾驶几乎成了产业转型的重点。由此,从语音控制到手势人车智能互动,再从远程遥控到自动驾驶等,汽车技术已经突破智能,向“无感化”、“虚拟化”爆出不少冷门,成了当今最为时髦的“技术”。如车展前某车企推出的高端电动车品牌,集成全球研发资源,开发出瞄准赛道极限速度的运动车型,给人眼前一亮,大手笔,大气派,创下了“世界之最”。此外,某豪车品牌推出一款可以隐藏方向盘,没有油门的“无感电动概念车”,以密赏的方式营造超现实的未来感。再是,以魔幻的方式“无感开门和关门”,以此来提升汽车智能化的能级等。这一切,都被解读为“汽车转型”的范畴,构建“汽车新品类”的要素,以智能化和无人驾驶为目标,加快“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竞赛。听起来很骨感,实际很理想。

这些智能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呈爆炸性趋势,不乏吸引力和前瞻性。在诸多展品中,不乏高端化、高科技化,甚至带有科幻和无感化,就如同以前一键启动,无钥匙车门等所产生的“不真实”感那样,尚未养成习惯,使用场景还没生成那样,未能适应或反应过来。这种困惑已经成了问题,即汽车的过度智能和无感会否导致汽车的“虚拟化”?未来的汽车体验是否会改变消费的习惯?这些问题看起来是个技术应用和对未来设想的前瞻,但面对的是如何落地的现实问题,即汽车转型如何为人和社会服务,存在于真实的场景,给大多数人带来便利和可持续性。

汽车出路面对怎样的选择

“移动出行”喊了多年,业已成为诸多车企转型的口号。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把汽车制造型公司转变为服务型公司”,并当作超前的意识和理念,时髦过一阵子,在国内也流行过。但真正听进去的不多。事实上,随着汽车饱和及过剩的到来,西方国家的汽车营销观念开始转变,消费市场在提示汽车生产厂家,汽车的利润源已经从制造转向了服务,“卖车不挣钱,服务挣钱”也成了当下中国的现实。那么,未来怎样?

车企转型意味着行业变化正在决定着未来走向。从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来看,只是产品层面,而把眼光放在“出行体验”则是一种观念的转变。从服务营销到服务战略,再到现在的移动出行服务等,似乎勾画了汽车服务的轨迹和出路,提出了方向。如丰田在本次车展上并没有在汽车展品上大做文章,而是在出行的内容和拓展上提供了现实的需求,显示出超前的意识。再比如,大众在本次车展上包下大半个场馆,依然停留在展品的体量上做气势,将技术重点放在电动车上,表明了一种战略态度。

这是两个不同的选择。是未来出行,还是电动化?显然,这既是战略转型,也是手段决策。从观察的角度看,移动出行服务是站在了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到了产业转型的路径和方向,而关注汽车的智能化和电动化只是考虑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被动地适应需求,尚未真正地改变自己。

就产品而言,丰田推出的“双擎E+”,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汽车的转型,在不影响驾驶习惯的使用场景下,已经分享到了汽车未来的电动化;而大众还只是开始,连混动车都没有完全切换,电动车还只是在路上,丰田的混动车和氢燃料电池车已经上市。外媒报道,“中国电动车汽车的迅猛增长不会因为北京大幅削减补贴而减速。”这说明电动车有虚热现象,离真实真实需求还有距离。

禾颜阅车点评:

毫无疑问,汽车在中国属于创新型经济,比任何国家都更有作为。车展带来的冷与热只不过是现象,背后值得关注的还是观念和思路的转变,以及对于汽车认知的重新梳理,这将有助于我们对合资造车、体制造车、市场造车、未来造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思考,为找到中国汽车的方位和未来提供依据,把问题变成时代的驱动力。

THE END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120关注 | 3117作品
+ 关注
资深汽车专家及媒体人颜光明老师打造的内容传播平台。专注深度解读汽车品牌、战略、市场、产品及产业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文化脉络。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