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李书福的汽车密码——17条来自老汽车人的真知灼见

导 读

他们,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近70年的发展历程!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中国汽车工业今后的发展举足轻重!

5月11日,2019中国老汽车人联谊会暨“中国汽车科技转型与品牌升级”主题研讨会在宁波举办,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董事长蔡诗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等50余名来自汽车行业的老一辈专家参与了会议座谈,并纷纷发表了精彩的观点,对我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摘取了部分老汽车人的发言,内容涵盖科技转型、品牌升级、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等多个维度,展现了老一辈汽车专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看法,其中既有对当前汽车行业热点的分析,也有对典型汽车企业——吉利汽车的解读。

✎要·点·速·览

何光远:吉利汽车的成功在于借助外力和重视人才

蔡诗晴:领导的价值观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陈斌:预计2019年汽车产销增速“前低后高”

安庆衡:中国品牌发展面临轿车和出口两大难题,亟需具备“解难题”的能力

付于武:智能网联汽车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正在重构汽车产业

陈林:国际化合作是必由之路,品牌升级绕不开国际市场

李万里:转型升级是否成功体现在三方面,企业要适应政策变化

陈光祖:中国汽车企业要未雨绸缪的五大问题

张书林:中外合资是双刃剑,自主创新是唯一成功之路,产业结构调整是历史必然

任晓常:“四化”是方向,但问题也挺多,电动化路线一开始就出现了偏差

韩玉麟:注重研发是吉利成功的关键之一

童东城: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引领,绝不能跟随,“商品战略”至关重要

叶焱章:吉利的发展离不开李书福的领袖作用

郑焕明:吉利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启示

左延安:技术创新、发展创新、应用创新是创新的三个层次

付炳锋:未来2-3年是汽车市场盘整期,不太可能明显好转

辛宁:新时代的企业发展要转变思维模式,品牌升级首先要研究用户诉求

吉利汽车的成功在于借助外力和重视人才

——何光远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

替代能源这方面吉利是干得最好的,目前吉利在甲醇汽车市场大约占了90%的份额。那么,吉利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快?我认为,第一是善于抓住机遇,充分借助外围力量,利用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抓住机会建厂;第二是重视人才,对内自己培养人才,对外网罗天下英才;第三点,转型升级这么快也跟第一条和第二条有关系,没有外部机遇,没有人才不可能这么快进行转型升级。

领导的价值观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蔡诗晴 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董事长

时代不同了,一个企业能不能适应这个时代?能不能跟上这个时代?能不能引领这个时代?将是企业发展的分水岭。吉利的发展走创新的路子,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利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来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传统企业,做得非常好。

同时,一个企业的发展,要看领导的能力,看领导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会走不同的道路,吉利的价值观重视实践,在实践中能有创新地去工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吉利跟沃尔沃的合资,既不完全走一般合资的路子,很好地利用了沃尔沃在国际上的地位,又在技术上走聚宝的路子,与沃尔沃的合资路线提供了聚宝的方针,吉利的成功就在于很多事情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去运用政策和方针。

此外,吉利发展最大的特点,是既重视了物质的建设,更重视了人才的建设,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吉利的成功不是一下子就上来的,也曾经走过很多艰苦的路程。一开始吉利的产品并不成功,不断改进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用科学的管理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预计2019年汽车产销增速“前低后高”

——陈斌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

2019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政策措施,对稳定汽车市场将起到一定的作用,预计汽车产销增速会出现前低后高的现象,全年增速与2018年持平或微增长;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增长点对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持续发挥作用。

初步预计2019年全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将比较平稳,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力争在6.5%左右,进出口贸易适度增长。

中国品牌发展面临轿车和出口两大难题,亟需具备“解难题”的能力

——安庆衡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

发展中国品牌是建设汽车强国的重中之重,脱离了中国品牌的汽车大国绝不是汽车强国。但是,当下,中国品牌发展面临着两大难题:

首先,中国品牌轿车卖不动。在轿车市场,中国品牌轿车的销量占轿车市场整体销量不足两成。换句话说,我国每卖出的五辆轿车中,只有一辆是中国品牌的,这有一点悲哀。不是本土汽车企业不想发展轿车,而是因为中国品牌轿车卖不动,大家才集中干SUV了。

其次,出口是当前中国品牌发展面临的一大关卡。2018年全年我国汽车出口量104.1万辆。照此来看,达到2020年出口380万辆的指标,难度比较大。

尽管轿车和出口难题确实困扰着本土车企,但近年来中国品牌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一些本土车企已经具备了“解难题”的能力。当前,中系车的产品品质大幅提升,推动着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品牌实力不断增强,为中国品牌“解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推动中国品牌的品牌价值不断上升。就本土车企而言,吉利汽车、广汽乘用车,以及上汽旗下的中国品牌,有望率先找到“解难题”的突破口。

其中,吉利汽车立足低端市场进行原始积累,而后逐步提升产品品质启动战略转型。2010年收购沃尔沃,引进学习消化吸收之后,现在全面发力,越干越好。这些企业的发展经验,值得其他中国品牌研究借鉴。

智能网联汽车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正在重构汽车产业

——付于武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着100多年来最为深刻的产业大变革、技术大革命。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方兴未艾,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推动着传统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从供给侧看,智能汽车、3D打印、先进材料推动了智能制造技术、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产业、产品迭代加速;从应用层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成为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应用平台,汽车正在被重新定义,汽车产业正在重构之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汽车新生态正在形成,汽车的朋友圈已经跨越,扩展到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各个领域,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积极投身并融入到这场伟大的产业变革之中。

虽然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多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尽管2019年一季度的市场形势依然严峻,但中国汽车产业迎难而上,战略谋定,市场竞争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活力,新旧动能的转换倒逼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挑战作为机遇,实现新的竞争力,为建设汽车产业强国而自强不息。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是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抓手,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新支点,也是创新体系的新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级的智能网联创新中心已经成立,产业协同融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已经建立,OEM、互联网、通信运营商,包括芯片、传感器等关键的核心元器件,这些全新的产业链正支撑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

国际化合作是必由之路,品牌升级绕不开国际市场

——陈林 原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商务参赞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国际化合作是必由之路,如果仅围绕国内市场,路将越走越窄。30年前外资到中国来跟中国合作开发,针对的就是中国市场;30年后,中国企业必然也要走出去,品牌升级必然要针对更大的国际市场。

吉利为什么会发展这么快?我认为,如果没有对沃尔沃的并购,它的国际化道路绝对不可能这么顺畅,这是很典型的例子。

转型升级是否成功体现在三方面,企业要适应政策变化

——李万里 原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司副巡视员

汽车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完成新旧动能的转换,从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一要看产品链情况,二要看资金链情况,三要看产业链情况。

新旧动能转换的特征,从产品链来看,表现在产品有没有动力?有没有在市场上独占鳌头?“制造+服务”在产品上是怎么体现的?

从资金链的转换来看,通过国家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企业金融有没有加强?长期资金的资本市场机制是不是能建立起来?国际通道是不是畅通?特斯拉没有资本,但钱却运用的很好。资金链的转变也是吉利新旧动能非常突出的转换,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技术+资本”,既拥有了产品的市场,也拥有了资本的聚集。

从产业链的新旧动能转换看,后工业时代的趋势,不再是整机的贸易,通过各个部件在世界各地的流动,使得服务贸易的比重占到国际贸易的30%,零部件、原材料占70%。产业链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一个小的省市,不在乎有多少专利,国际型公司的特点是从长远看,无论生产什么,在哪生产,都具有掌控全盘整合产业链的能力。

此外,现在的行业政策、产业政策也在发生大变化,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向制度型转变,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转移到境内开放,转移到各类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政策不再针对具体产业和产品,而是强化创新驱动,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产学研一体,从个体的政策变成普惠性政策,保障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产业政策也面临着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企业也要适应这种变化,要向制度性开放,向普惠性转变。

中国汽车企业要未雨绸缪的五大问题

——陈光祖 原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总公司总经理

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2010年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可定为"国际汽车合作日",这是在经济危机年代取得更多更好国际科技的重大机遇。如果没有经济危机,吉利能收购到沃尔沃吗?

目前,中国汽车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一是生产线太长了,顶多搞三种车,不能像传统办法这么搞。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模块标准化、生产个性化”,现在大众、通用设计总装线仅为40米,但有不少分装线,大力提升模块化水平,一辆车不超过13个大模块。

二是中国企业普遍采用的“四大工艺”(冲压工艺、焊接工艺、涂装工艺、总装工艺),如果以后每个车都不一样了,还能搞得起来吗?所以,要倡导“三大工艺”,个性化定制一车一个样,你冲压车间受得了吗?要让社会上的众多冲压、模具供应商来满足需求。

三是出口问题。韩国年产汽车560万辆左右,出口占75%,而且还都是面向发达工业国家。韩国比我们发展得还晚,出口却比我们做得好,我们的出口占比连5%都不到,那叫什么大国、什么强国?

四,企业要以研发为中心而不是制造为中心。未来制造业将被边缘化,关键是要搞研发。制造工厂是哪里有市场就到哪里建工厂,我们要改变以制造为中心,拼命开工厂,且装配线很长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把研发作为汽车企业的中心,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新水平。汽车是典型的国际化水平竞争的产品,产品和品牌上不去,制造业有什么用?

吉利的研发水平很好,但与跨国汽车企业比还有差距,期望吉利再提高研发水平,争当世界汽车研发中心。当代“市场跟研发走”的理念一定要更好地去理解。

五,传统的汽车设计已经过时了,以后该软就软该硬就硬。现在的汽车人工智能只讲终端,不讲基础是不对的,既要从控制论角度讲理论基础,更要在研发上、理论上下功夫。所以我们汽车产业要在产业链整个流程上,开展基础研发和“客创”研发两条路线并重的方针,既要发动大众创新的力量,也要注重基础创新的力度,这方面政府要大力倡导、帮助。

中外合资是双刃剑,自主创新是唯一成功之路,产业结构调整是历史必然

——张书林 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汽车司副司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70年的成长经验告诉我们,中外合资是中国汽车工业起步发展的权宜之计,它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轿车产业和市场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长期依赖外资不可能将产业做强。实践证明,企业和品牌的成长是岁月和意志的积累,没有捷径可走。未来,在外资品牌产品的压力下,自主品牌轿车还有一段艰难历程要走。

我认为,此时的中国轿车企业应认真吸纳我国商用车的自主发展经验。我国商用车用70年时间走出了一条与轿车完全不同的道路,一条依靠自己力量和智慧发展的道路。只有自主创新才是产业发展的灵魂,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形成国际领先的产业基础。执着的理想信念是发展的动力,壮大自主品牌是发展的根本,只有依托自主才能将整个产业做强。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历史的必然。70年来,不同时期出台的、与时俱进的一系列产业政策一直坚持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其中最艰难的就是企业结构的优化。这说明,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经过长期而艰难的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环境将更加复杂,但同时,激烈复杂的竞争态势也为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可以说,今后我国汽车产业淘汰机制将更加有效,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有望。如果企业能尽早开展联合重组、优势互补,合力应对挑战并实现突破性发展并非不可能。

“四化”是方向,但问题也挺多,电动化路线一开始就出现了偏差

——任晓常 原中国汽车工程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四个轮子一个沙发”,“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吉利汽车最初给我的感觉就是来搅局的。当时感觉不太好,但是后来发展得很快,在管理和技术等各个方面,超越了很多企业,这个背景值得我们去深思,当然有体制和机制的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挖掘。包括研发、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国际化、四化、智能制造等多个方面。

关于科技转型的问题,个人理解电动化是方向,但是安全性有待完善,电池的的衰退、冷热问题不可控,如果没有新的材料发展很难有所突破。

在技术路线上,内燃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以后的内燃机不是以纯内燃机的形式体现,而是与电机的结合,即高效的内燃机与电池电机的结合。我们的路线一开始就出现了偏差,不应以纯电为主,而应是高效内燃机加上电池电机的混动。

氢燃料个人认为相对路还很长,电动车的成本问题、氢的成本问题不解决,真的要完全替代内燃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智能化现在非常热,但是表面做秀的多,真正的L4、L5还非常遥远,应以L3及以下的普遍应用作为目标。

关于共享化,自从丰田宣布转型为出行公司,后来很多公司也都这样宣布,吉利也在做出行服务,一汽二汽也要做出行,但大家对于商业模式还没搞清楚,到底是满足出行需求,还是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生产制造型企业做共享出行还需要好好想清楚。

注重研发是吉利成功的关键之一

——韩玉麟 原一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次来到吉利,看到了很大的变化,民营企业不再是小打小闹,而是形成了规模化发展。民营企业里面,在自主品牌建设方面,吉利成为轿车企业的领军者,这对汽车行业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为什么吉利能上来?从研发开始就占了先机。

企业转型的关键在于引领,绝不能跟随,“商品战略”至关重要

——童东城 原东风汽车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谁占先机,谁立潮头,不可回避,吉利的科技转型对我们很受启发。

面对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企业如何应对?我认为,关键在于引领,绝不能跟随,不转型是不行的。吉利的引领战略启示我们,“商品战略”非常重要,企业所做的工作最终都落地在商品上面,而商品与产品相比多了一个交换,在交换过程中体现了价值,核心问题正是在于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可以使我们的议价能力区别于其他商品的议价能力。在这其中,客户的认知、品牌的价值对商品的议价能力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自主发展的核心问题。

吉利的发展离不开李书福的领袖作用

——叶焱章 原上汽集团党委副书记

从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对吉利的发展从怀疑,到观望,到忧虑,总在想摊子这么大,会不会出问题?但今天看来,从怀疑的眼光到观望的过程到现在借鉴的思考,吉利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值得我们总结、学习和思考。

一,领袖作用至关重要,李书福作为吉利的带头人、领路人,企业发展得快离不开李书福的一系列思考,他在企业中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不是一般人能替代的。

二,理念的不断完善,李书福从民营企业老板到现在的跨国公司董事长,最初的理念是一定要造老百姓用得起的车,在这个信念基础上不断完善,最后形成体系化。原来吉利认为整个生产工艺是一个平台,而现在是一个架构,平台是产品概念,而架构是体系概念。

三,吉利的人才和体系建设非常好,聚集了很多核心的人才。

四,坚持特色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李书福始终和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想法一致,具有本土化特征,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与国家方针与时俱进。

吉利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启示

——郑焕明 原北京汽车工业联合公司总经理

从吉利的发展,我看到了中国汽车的未来。一,吉利的发展战略非常清晰,从20年前提出的“造老百姓买的起的车”,到现在的大布局,通过收购沃尔沃大幅提升了影响力,吉利从实际出发,预见到未来,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二,创新发展是吉利突出的特点,表现在科技转型上,和原有的思维大不一样,始于客户,终于客户,从产品的开发,到生产制造,到用户评价,建立了一套体系化的过程。吉利在其他方面的创新也是全方位的,结合未来的大方向,定位为出行服务商。

三,关于品牌的打造,吉利收购了沃尔沃、入股了奔驰,这个品牌就是无价的,它既是吉利的品牌,也是中国的品牌,但品牌的树立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吉利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取胜,未雨绸缪。

技术创新、发展创新、应用创新是创新的三个层次

——左延安 原江淮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

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车所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只有几家在苦苦支撑,这种状况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去学习和总结吉利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吉利的经验一是创新,二是合作。李书福一路走过来,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人才,企业家精神非常关键。如果说体制和企业家精神难以效仿的话,在战略上的举措是很难借鉴的。吉利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是强劲的发展动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两方面选择,李书福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在如此大的体量下做减法很困难,而恰恰又是非常需要的。一定要认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在良好的发展战略下面再考虑系统创新,因为光技术创新还不够,还有管理机制、营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

一,关于科技转型创新的认知,创新的三个层次是技术创新、发展创新、应用创新,比如开源代码的应用就是应用创新。企业在拥有不同的资源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一个什么样的创新层次,非常关键,决定了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进入新的技术领域。

二,汽车行业怎么运用“四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多少年来形成的传统都是硬件比较多,但现在已经到了软体定义产品性能或品质的时期了。为什么特斯拉能够颠覆传统汽车制造?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在软体这块有多年的积淀,70%做软体,30%做硬体。所以,我们的研发应该由注重硬体的同时要注重软体方向进行转型。

三,关于电动化,电动汽车从安全性和续驶里程理论值和实际值的差异上来看,国产车与特斯拉有很大的差距。数据的整合优化对安全性、可靠性很重要,但现在很多人还没明白,要做好电动车不重视软体是不行的。

四,关于智能网联,最终目标是要打造车路网协同的高等级自动驾驶系统。企业在研发上要注重国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源配置效率,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合理地配置资源,确定效率优先的原则,首先要培养软硬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其次结构要进一步优化,同时创新文化也很关键,要敢于进入无人区,认清技术进步的大方向,鼓励创新,允许失败,构筑在业内的优势。

未来2-3年是汽车市场盘整期,不太可能明显好转

——付炳锋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现阶段,受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资金成本等上涨的影响,同时需求不足、竞争加剧带来的产品降价,预计今年汽车行业整体效益水平较低,运行质量有所下降,企业分化更加明显。从中长期来看,未来2-3年都将是汽车市场的盘整期,增速不太可能出现明显好转。

但我们应当看到,尽管总体消费需求恢复缓慢,豪华车、新能源、皮卡等细分市场却增长较快。目前是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伴随着竞争淘汰和资源重组,国内需求的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

新时代的企业发展要转变思维模式,品牌升级首先要研究用户诉求

——辛宁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整个汽车工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是传统能源要向新能源发展;第二是传统技术要向人工智能普及应用发展。在这个前提下,5G的支持作用非常强大,虚拟技术提供了发展条件,人工智能快速进入人类生活和社会环境,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可能就会受制于现状,无法实现突破,所以我们一定要用新的思维模式来考虑问题。

企业要进行品牌升级,首先要研究用户思维,围绕用户的诉求来打造品牌形象。首先,由于互联网的变化,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不一样,品牌的打造由过去以物质为基础上升到精神为主,交易行为变成相关关系行为,企业价值必须转换为社会价值,满足需求变为满足欲望的时候,品牌打造是有效的;其次,未来的产品一定是在价值上面竞争,而不是价格;第三,未来的营销方式、传播方式、渠道模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汽车产业百年发展的路径是从工具思维,到道具思维,再到今天的玩具思维,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曾经代表着一个时代,但特斯拉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理念。未来全球汽车市场的重心在中国,再大的品牌倒下时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战略错步步错,企业在新的时期培养新的文化更重要。

(温馨提示:本文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纵横》杂志出品的原创文章,查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官微AUTO--REVIEW,政策解读、数据分析、车企动态应有尽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710关注 | 1168作品
+ 关注
发布中国汽车产业数据、分析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官方解读汽车行业热点事件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2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