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赵英专栏】往事钩沉——“水变油”旧事重提

社会发展到今日,民智大开,即便有地方政府站台,大家也不一定买账了。科学技术的普及,使社会免疫力大大提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一套,终于失去了市场。


文/《汽车人》评论员 赵英


2019年终于入夏。这几天天气炎热,笔者的脑筋也有些麻木。但昨晚有幸观摩了发小来京的精彩话剧演出——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10个小黑人》之中文版《无人生还》,颇为惊悚,很是清醒了一下。


今早打开微信,更是有刺激的消息出现——5月22日,《南阳日报》官网发布新闻《水氢发动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点赞!》,其中第一段称,“这意味着车载水可以实时制取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据报道,有此重大发明的企业乃是青年汽车集团。



青年汽车集团当年作为民营企业闯入汽车工业,业绩颇为可观。但近来似乎“屡战屡败”,有些边缘化了。莫非一直暗中修炼可以震惊江湖的“葵花宝典”,终于现身了?惊悚之余,我又想到南阳乃当年诸葛躬耕之地(当然,湖北人不答应,说是襄阳),莫非有“木牛流马”的秘笈遗存,为今人所获?


刺激之余,我又戴上花镜,认真地看了一遍新闻,的确是有重大“突破”问世矣。让我不禁想起有趣的往事。这件往事的细节,随着岁月流逝,有些不太清晰,但大致梗概还是记得的。


大约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位东北发明家,号称自己发明了“水变油”技术,得到了高层经济管理机构的重视,高层领导做出批示。有关方面也为此激动不已。


此事由当时汽车工业的管理部门——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负责具体操作(进一步验证)。当时引起了各方面的轰动。笔者当时经验不多,涉世不深,也为之激动了一小把。如果这是真的,中国能源问题岂不就解决了,甚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也由此改变!


当时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责成一位副局级干部专门负责此事。我认识这位干部。聊天时,谈及此事,他说,做了一吨水、十吨水的实验,据说还有效。这位老兄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许其他人观看。他制造一种白色粉末,据说投入水中,能够使汽车行驶。


有趣的是,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位老兄开出了贡献出技术的条件,要求被任命为某机构的新能源局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等。总之,体制内能够得到的好处,他似乎研究得很透彻。如果在今天,他大概会去忽悠风险投资吧。据说,有关方面也对他有所承诺,但是他就是不肯交出秘方。


此事大约热闹了半年左右时间,最后不了了之。那个人的下场似乎也没有人再过问。



当下,南阳出现了重大发明,似乎比当年那位单打独斗的发明家在气场上有所不同。据说已经投资建厂,还有市委书记视察。笔者不敢妄言,如此重大之发明就不可能存在,但是依据历史经验和科学常识,让笔者很不以为然。


首先,类似重大发明属于原理上的突破,不可能事先在有关科学技术刊物上,看不到一点讨论和报道。此项技术在国内、国际科学技术界,没有看到一点相关报道。


其次,这项发明虽然也是在水、氢转化间做文章,但其宣称原理、技术路线,与一般科学原理——目前公认的燃料电池技术路线完全背离。就算青年汽车公司潜伏多年,练就了“黑科技”,但是从常识上看,在传统领域表现不佳,已经边缘化的企业,能够超过所有跨国公司一跃而起吗?


再次,目前已有眉目的燃料电池汽车,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善,一个面目不清的所谓“技术突破”,有多大真实性可言?


最后,可否呈现一下此项技术的专家队伍和研制体系,此项技术经过专家鉴定了吗?当下政府对氢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予了关注,但未经鉴定、论证的技术,即便吹上天,也不在政府政策支持之列吧。



这两天对此项“突破”的质疑,铺天盖地。于是又有新的回应,最新的说法是,新闻记者报道有误,仍然在进一步核实中。这样的回应颇有“甩锅”之嫌,但也有道理。市委书记视察,也可能只是转转而已,不一定表示同意。因为市委书记不是专家。


对比当年社会对“水变油”的反应,笔者感到欣慰。社会发展到今日,民智大开,即便有地方政府站台,大家也不一定买账了。科学技术的普及,使社会免疫力大大提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一套,终于失去了市场。(文/《汽车人》赵英,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710关注 | 3985作品
+ 关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