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座位”!中国汽车产业加速优胜劣汰

“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很多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任正非

“教导人们在不确定情境下的生存之道,使人们不至于因犹豫不决而不知所措。”——伯特兰·罗素

这两种描述,也许是对中国汽车产业及其从业者最真实的写照。“抢座位”的游戏规则告诉我们,每一次口令响起,都将有一个人因没有抢到座位被淘汰。

最近半年多来,华为遭美国政客“封杀”,甚至被列入管制实体名单,引发全球广泛关注。不论是“备胎”转正,还是华为积极应对美国极限施压采取的诸多自我保护措施,让我们看到一家中国公司走在康庄大道过程中,突然遭遇“不测风云”时,所展现出的生存欲望和能力。

其创始人任正非说过,“繁荣的背后都充满着危机,这个危机不是繁荣本身的必然特性,而是处在繁荣包围中人的意识。”

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20多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沉浸在一片繁荣之中,然而现在正经历着30年来最极端的“气象条件”,究竟还会遇到什么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谁也不知道。

生活在这种不确定性之中的中国汽车品牌,已开始适应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是当前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对它们而言,当前面临的诸多事项中,有两种最为确定,一是抚平不确定性造成的痛苦的无望,另一种是有更大的不确定性隐然在前。

有意思的是,一项全球调查证明,85%的企业都是在前一年形势特别好,而且是整个市场形势很好,或者这个企业特别好的时候,第二年公司就突然倒闭了,或者出现衰退。就像地球突然遭遇厄尔尼诺,让部分生物突然灭绝,但还是有另一部分活了下来。

1. 撞 车

由于全球汽车制造商都寄希望于中国这块当前最大、发展迅速的市场,因而拼死争夺,已形成中、外产品“撞车”,不再是井水不犯河水(你10万以上,我10万以下)。中国当下汽车产能出现严重过剩(注意,已经不是结构性了),蕴藏着较大危机。

汽车厂商拼命削价,投入恶性竞争,外国汽车巨头由于有巨大经济实力,已经占领大部分中国市场,如果中国汽车公司依然维持目前分散经营,不重视技术研发、品牌塑造和价值提升,将困难重重。

在这次比拼实力的大撞车中,谁才能生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散落着的本土汽车公司目前超过30个,但在过去百年激烈淘汰中,美国只剩3家,日本也就7家左右,德国3家因欧宝被PSA兼并。)

2018年之前,中国汽车市场长期处在增量阶段,200万辆到2800万辆能够大限度的容错、调整、学习和发展,即便经历10年前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市场依旧能独善其身。

可目前增量市场已荡然无存,存量市场争夺的惨烈程度,则让不少中国品牌准备不足。尤其是一些政(gui)策(ding)信息的不确定性,更打乱了企业的既定节奏。

现代起亚撕破脸皮,产品价格下探至中国主流品牌区间;大众为扩大市场份额,让捷达车型“独立成军”,直接杀向中国品牌的主要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今年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仅为37.1%;1~4月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为40.5%。

与此同时,奇瑞将观致卖给宝能;福田“割肉”宝沃给神州;一汽夏利、海马汽车等边缘品牌,这两年则陆续沦为造车新势力的“代工厂”,展现边缘企业绝境求生的本能。虽然纠纷问题不断,但好死不如赖活着。

毕竟,连悬挂雄狮标识的标致,都开始“买一送一”;凯迪拉克都卖出了大众汽车的价格;铃木汽车更是退出合资公司,隔着日本海瞭望中国市场……

那个旱涝保收的时代,早已经过去。

2. 分 水 岭

有些人可能害怕,但是害怕也没有办法,有些人可能怕被淘汰,但是怕被淘汰也根本没用。如果说2018年是个“分水岭”,的确一点儿也不为过。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针对市场一线经销商所做的调查显示,2018年汽车经销商的新车毛利率从5.5%下降到0.4%,经销商亏损面从2017年的11.4%增加到39.3%。今年,也仅有少数几个品牌还能维持毛利为正,经销商亏损面进一步扩大。

上市车企的2019一季报,同样暴露出比较严峻的问题,即便是上汽集团、广汽集团这样盈利能力较强、规模较大的中国汽车集团,也正遭受经营业绩的考验。在一个涵盖所有行业利润和其增速排名的图表中,汽车业竟然与位列倒数第一的媒体行业携手出现在末位集团中。在中国,媒体广告汽车公司是投放大户。

百年奔驰、四环奥迪等品牌因为在中国频频发生品质问题,导致销售承压,影响其全球业绩。即便是整体来看,豪华品牌销售增速也出现了大幅放缓。

可是,正如前文所述,它们经济实力非常强,抵御寒冬的能力也强。去年至今,通用、福特、大众、奔驰、奥迪、捷豹路虎等跨国汽车公司纷纷裁员,削减成本,并加速转型电动化。

在过去百年汽车历史进程中,这些存活下来的豪门企业,经历克服各种劫难,仍然立足于世界舞台。王者光环,依然荣耀。

福特、丰田,已传到第三代领导人。流水线与T型车、精益生产方式与混合动力技术带来的荣耀,恰恰是在其可能遭遇瓶颈时,进行的变革和生存准则。

在中国市场,之前一直不温不火。

3. 抱 团

“今明两年,尤其是今年,大家可能看到更多的兼并重组,有很多品牌可能会消逝,告别历史舞台。我们应该淡然面对。”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某自主品牌负责人这样对笔者讲到。这就是历史,成王败寇,又有多少企业能够留名千史?

5月份,欧洲大陆突然传来消息,雷诺与菲亚特-克莱斯勒(FCA)集团考虑合并,并展开谈判,让人又一次感到汽车产业处于巨变前夜,这可能诞生世界第一大,或者第三大的汽车联盟(要考虑日产和三菱是否配合)。

今年年初,依然寒冷的德国,宝马与戴姆勒也就相关合作探讨进一步的可能性;大众汽车集团则与福特汽车在原有商用车等领域合作,拓展了未来新技术出行领域。

对于百年外资汽车巨头而言,它们的发展史就是在不断地兼并重组,撕裂后再愈合的蜕变过程,因此当市场环境发生一点变动,这些老怪物就会放下前嫌,即使是对手,在更恐怖的环境中,还是会联手甚至是合体。这就是生存之道。看看通用、大众、奥迪和戴姆勒的历史,都是这样闯过来的。

没有一家企业,不会倒闭。也没有一家企业能活过1000年,哪怕是三五百年。

2019年以来,在中国,总部位于广州的广汽集团与总部位于上海的新造车公司蔚来汽车,“合创”品牌跨出实质性一步;华晨汽车和零售巨头苏宁,尝试三四五线城乡市场开拓;一汽、东风和长安则与其他公司成立了出行公司,欲与滴滴试比高……

寒冬,总是会让人想起抱团取暖,也会让人想起感冒发烧,甚至是路有冻死骨。但对中国车企而言,如果因冬天凛冽就弱到一蹶不振,那又怎样立足于世界舞台。

4. 练 武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武术界的箴言,就是在极端条件下的历练,更能提升习武者功力,淬炼体质。对中国汽车品牌,这可能是其成长当中,截至目前遭遇过最寒冷的冬天,已经有一些企业感觉到走不动了。

不过,对李书福、魏建军和王传福分别执掌的吉利、长城和比亚迪,似乎却是苦练内功的关键时期。当然,众泰、一汽、江淮、东风、上汽、广汽、北汽,也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功法。

吉利目前处在150万辆到200万辆的重要节点,长城汽车则在100万辆到150万辆的门坎儿,比亚迪则亟待从50万辆来到100万辆规模。

由于跟行业巨头比还很弱小,面临更艰难的困境,要生存并发展,就只能用“傻”办法,就是奋斗。这也是过去20年来,这些中国品牌为何能频频改变命运。

反观参与合资的中方企业,除了上汽和广汽还勉强说得过去,其余的几家怎么样,想必无需浪费文字赘述。

仔细来分析,三家中国民营汽车公司也都各有奋斗秘籍。

位于杭州的吉利,在通过100%收购沃尔沃以后,一直默默地壮大自己。在核心技术领域,尤其是汽车“三大件”上,如今其领克和吉利品牌采用的CMA构架,相较其他国内汽车品牌已经具备代际优势,较主流外资品牌实现越级对标,成为吉利在市场严冬中,通过核心技术升级和价值升级,增强自身竞争力的秘籍。

“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的战略思想,贯穿吉利的发展脉络。

与此同时,联合科技头部公司搭建智能汽车生态系统,跟爱信合作生产先进变速箱,同宁德时代深度布局新能源汽车,甚至跨行业与航天科工、中国电信建立交集……都是吉利应对国内环境深刻变化的方式手段。

河北保定的南部,“危机压境,为变革以求生存”的标语,醒目地悬挂在长城汽车总部。长城汽车坚持聚焦SUV战略,借助过去几年打下的牢固根基,以及成本控制能力,持续投入研发。

过去一年多,长城一方面主动出击,已经能率先发动“价格战”;另一方面,其积极发展新品牌和产品系列,强化并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相继推出WEY品牌、欧拉品牌和哈弗F系列。

WEY品牌成为中国首个高端SUV品牌,欧拉则缓解了长城汽车“双积分”的压力,F系列凸显了长城汽车应对市场变化,转向未来年轻消费群体的决心。

同时,长城汽车加强了招贤纳士的力度,除了国际级的外籍研发人员,一批品牌营销悍将的加盟,则将在营销、品牌等方面填补长城汽车的短板。

在深圳东部,有一栋形状酷似“六角大楼”的地方,这里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比亚迪总部所在地。

相比吉利、长城在传统汽车领域各有所长,比亚迪较早地另辟蹊径,让其在新能源这个细分市场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储备和口碑。

打造全新e平台,将电池业务独立应对市场竞争,从奔驰、奥迪等世界汽车巨头挖来设计研发人员增强和释放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云轨”,加大对其与戴姆勒高端电动车品牌腾势的投资……

在深港澳国际车展,虽然是腾势的展台,但其概念车已经被眼尖的网友发现,这就是一辆比亚迪“唐二代”,标志着比亚迪从输出电池技术后,开始输出设计,这在中外合资公司中,实属罕见。

5. 希 望

在汽车发明地德国,有的地方连4G都还不能用,这种情况在欧洲发达国家并不少见;而美国这次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其背后的实质是“科技战”,就像其总统所担心的,会被华为抢占未来诸如5G技术、人工智能等科技制高点。7亿衬衫换一架波音客机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汽车领域,中国汽车在新能源、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联网、智慧交通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这不是过往简单传统“三大件”的对决,而是产业链的撕裂。美国能向中国出口汽车,中国制造的汽车,一样在出口美国。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锂是电动汽车电池原料的关键原材料,中国短短几年成为世界最大锂生产国,欧美担心自己被排挤出这个下一代产业。五年来,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的宁德时代,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动力电池制造商。

科大讯飞,一个总部位于安徽合肥的人工智能语音科技公司,已经在智能语音识别等核心技术方面,让外资汽车巨头都不得不使用其产品。

中国90后大军,和他们的父辈和更老一辈人不同,从小受到互联网熏陶的他们,对品牌忠诚度并没有那么高,个性化、年轻化、讲究价值的他们,将是中国品牌的广大补充力量。拿出好的、高价值的产品,草根出身的中国品牌向上奋斗的故事,更能够感染他们。

对中国品牌而言,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我们依然有巨大的主场优势,这一点必须认清,要努力培养内需,但是作为改革开放,更有价值与国际接轨的产业,中国汽车产业也正在加大对国际产业链的深度嵌入。

在全球9000万辆的市场中,中国只占到三分之一。德国和日本汽车公司,每年在海外汽车销量都达到上千万辆。

“一(hai)带(wai)一(shi)路(chang)”给中国车企提供了更广泛的机会,泰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俄罗斯、巴西、埃塞俄比亚,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建立了本土化的先进生产线。

在新加坡发布的几何品牌,几何A上市首日实际海外订单达到1.8万辆,是国内订单的两倍,并且来自法国、新加坡、阿根廷等全球各地区。6月初,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工厂首款汽车迎来下线,标志着中国汽车企业全球化进程再迈出一大步。

明后两年,吉利领克、长城WEY品牌、广汽传祺,分别规划进军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众泰汽车则通过与美国公司合作,有意提前出口汽车至美国。

去年,吉利成为戴姆勒集团第一大股东,与戴姆勒共同运营smart品牌;长城汽车与宝马合资,将在中国山东沿海城市制造mimi品牌汽车,并成为其全球出口的重要基地。试问,没有两把刷子,戴姆勒-奔驰和宝马这两个全球最大的豪华品牌,又怎么会看上中国的民营汽车公司?

当然,就像“抢座位”游戏一样,每次游戏开始都会有一个人被淘汰,对中国汽车品牌而言,处于行情好的时间确实太长,有些企业可能对生存环境变化浑然不觉,从而失去竞争力,待意识变化来临,已无力应变,最终被市场淘汰,但另一些仍然艰苦奋斗,不断创新,使企业始终保持强大发展后劲。

【《K·Critic》栏目为汽车K线总编辑,就世界汽车产业、宏观经济和资本现象的观察,发表独立评论与观点】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3万关注 | 3202作品
+ 关注
汽车K线编辑部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1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