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万美元收购Drive.ai 能让苹果在造车之路上走得更远么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倒下了,这个结果让很多人吃惊。

据外媒AXIOS报道,Drive.ai已经开始公司清盘,并已向当地劳动部门提交文件,将于本月末正式关停。

成立于2015年的Drive.ai,创始团队来自由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是一家专注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初创公司。由于创始团队的强大背景,以及Drive.ai表现出的强大技术实力(全球首个实现夜晚雨天的无人驾驶测试),成立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Drive.ai即完成B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2亿美元。

此后,曾任斯坦福大学深度学习自动驾驶的项目负责人、以及百度无人车四大金刚之一的吴恩达以董事身份加入Drive.ai,更让这家公司成为热议的焦点。

关于Drive.ai的业绩,笔者再次不做赘述,总体而言,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商业化探索方面,Drive.ai都走在行业前列。2018年对公众开放的无人驾驶接送服务,让外界看到自动驾驶商业化的一种可能。

然而,作为一家技术主导的初创公司,Drive.ai的短板也十分明显,最大的问题就是融资能力不足。创始团队的明星光环为Drive.ai募集到第一桶金,但自动驾驶这个烧钱的行业,如果不能持续输血,无论再强的技术大牛,也难为“无米之炊”。

资金的问题带来较慢的测试进展,而测似乎里程少,则让外界对其技术可靠性难以充分认可,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这样的背景下,Drive.ai的倒下,其实只是时间问题。

而另一方面,苹果的造车之路,同样走的坎坷。

开始于2014年的“泰坦计划”,同样曾被外界寄予厚望。苹果从谷歌、奔驰、福特、特斯拉大量挖人组建的庞大研发团队,目标是打造颠覆行业的汽车。

2017年,苹果获得加州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并发布了一份自动驾驶汽车研究成果。到2018年9月,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的文件显示,苹果已经有70辆自动驾驶测试车,而自动驾驶研发团队超过5000人。

然而,进入2019年,泰坦计划团队裁员的消息开始被媒体曝出,而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公布的“脱离报告”显示,在所有提交数据的20多家公司中,在自动驾驶汽车“脱离率”指标上,苹果公司名列倒数第一。也就是说,同样行驶相同里程的情况下,苹果的自动驾驶汽车需要更多的人为干预以完成正常行驶。

在这样的情况下,苹果收购Drive.ai,就成为一拍即合的事。

对Drive.ai而言,面对整个资本市场的不景气,被苹果收购,也算是最好的结局了。而据外媒AXIOS报道,苹果对Drive.ai的收购金额不到7700万美元,相比Drive.ai当红时期2亿美元的估值,这样的价钱显然算是抄底价了。

当然,对苹果而言,吴恩达等Drive.ai的人才资源才是此次收购的最大收获。但既然如此,为何苹果不直接挖人,而是还要收购公司呢?笔者觉得,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其一,技术方面,目前Drive.ai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其知识产权问题不能通过挖人直接规避。而可以绕开现有知识产权,需要更多时间,苹果不希望因为这方面原因影响项目进度。其二,核心团队成员,基本都有Drive.ai的股权,因此直接挖人需要开出很高价码,考虑到核心成员和团队其他成员的配合问题,反而不如整体收购公司划算。其三,泰坦项目进行多年,一直没取得太多进展,苹果直接把Drive.ai整个团队挖过去,也反映出对原有团队的不满。

不管怎么说,收购Drive.ai,让人们看到了苹果汽车业务追赶对手的希望。而在造车这件事上,从乔帮主时代就希望颠覆现有汽车产品的苹果,也确实不能再默默无闻下去了。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9041关注 | 201作品
+ 关注
一枚落户互联网星球的汽车人,用未来的眼光看车事。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