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国际顶尖吹风机公司投入160亿人民币造车之后,又宣布放弃了

说起近年来家电领域风头无两的戴森,一个吹风机,或是一个卷发棒就可以卖到数千元,销量还特别好,简直堪称家电领域的“苹果”。然而,最近汽车圈被这家英国家电龙头公司刷屏的原因,却不是因为天才工程师戴森爵士,又研发出了新型“让女人为之着迷,让男人闻风丧胆”的神器。而是突然宣布,将终止历时数年的戴森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一时引发了各方热议。

 


据最新消息称,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在一封内部邮件中宣布,虽然戴森很努力地尝试过造电动汽车,并且工程师采用巧妙方法,也确实开发出了一种“神奇的电动汽车”,仍然忠于戴森的理念,但最终还是因为“不具备商业可行性”,决定放弃已经投入了20亿英镑的电动汽车项目。

 

 

当然了,停止项目显然是无奈的选择。据戴森汽车项目的知情人士透露,戴森当天2点发邮件说3点给造车团队开会,3点开完会后大家排队去拿解聘合同,整个过程相当的魔幻。原本还有很多吃瓜群众,想看戴森到底能造出个啥新鲜玩意,吹风机又到底能不能吹着汽车跑,可惜老爷子竟然及时止损了。

  


但历时2年多的项目正式宣告“流产”,除了让吃瓜群众们感到惋惜,最无奈的显然还是戴森爵士本人。


事实上,已经70多岁的戴森爵士一直是个环保主义者。早在30年前,他就为解决柴油车尾气问题,致力于研发一款过滤汽车尾气内颗粒物的装置,但并没有引起重视。而在开发吹风机、风扇和空气净化器的过程中,戴森在电机、储能系统、流体动力学和暖通空调系统方面有了很深的技术积累,这才让其渐渐有了造电动车的想法。毕竟,相比解决排放问题,电动车才是完美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的方式。

 


与此同时,为了造好车,还不能丢掉戴森一直以来的品牌调性,戴森爵士决心对于底盘、车辆设计、电池、电机都要坚持自己研发,一定要让方方面面都达到符合自己企业价值观的层面才会发布,就像戴森公司每一款产品都在复述着同样一句话:“There’s no point in doing one that looks like everybody else’s。 


因此,从2013年起,戴森开始陆续从世界知名汽车厂商,如劳斯莱斯、路虎、宾利、特斯拉、阿斯顿.马丁等车企挖了不少研发和技术型人才。两年后,戴森又开始布局电池行业,斥资90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一家名为Sakti的固态电池公司。

 


再则,戴森正式宣布要造车是在2017年下半年,宣布计划投资20亿英镑在电动车项目上,其中10亿英镑研发电动车,10亿英镑研发电池技术。而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戴森营收增长 40% 至 35 亿英镑,利润增长 27% 至 8.01 亿英镑;2018 年,戴森年营收增长 28% 至 44 亿英镑,利润增长 33% 至 11 亿英镑。也就是说,20亿英镑的投入相当于戴森一年在全球50%的营业额,以及2年的净利润,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下了血本。

 


但造车是一个需要持续巨额投入的行业,对于底盘研发、车辆设计、电池、电机都要坚持自己研发的戴森来说,20亿英镑显然远远不够。而对于打造一款智能电动汽车来说,除了设计制造层面的问题,从产品上市后的运营的角度,财务、品牌、市场、公关、销售、运营、售后等等也不是照搬家电领域的成功就能依葫芦画瓢的。

 


戴森的家电产品能保证低成本高溢价的原因,并不是戴森这个品牌究竟有多高端,而是戴森在产品背后大量的研发投入。而在家电领域的产品研发投入往往具有相当好的延续性,也就是戴森做了这么多年家电,在如此高的产品利润率下,大量的研发投入也是可以摊平并且稳赚不亏的。

 


然而电动车是完全另外一个领域,造车这件事的复杂程度要远超造家电产品,看看国内造车新势力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就能知道虽然电动车看起来比燃油车好上手,但想做出一辆好车同样需要对造车怀抱敬畏之心。即使是2003 年起步的特斯拉,为了掌控每一个环节,在成立十六年,融资超百亿美元至今也仍然未能实现盈利。

  


戴森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入局更晚的的门外汉,显然更难实现一个合理的利润率了。就算在一开始戴森就把自己的电动车定了个很高的价格区间,10万英镑起,但10万英镑的价格,都能在英国市场买一辆相当不错的豪华品牌旗舰车,消费者又为何要选择跨界造车的戴森呢?

 


此外,戴森爵士不计成本把造车工厂放在地皮、租金更高的新加坡,当时就有不少行业人士指出,是为了方便把车卖给中国人,而且定位为豪华智能电动车,跟收智商税的戴森电器一个套路,为了割中国人的韭菜。

 

戴森新加坡工厂规划图

但中国车市大环境却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暂且不谈戴森汽车产品的竞争力如何,就单纯资金投入的无底洞,再加上数不清的前车之鉴,戴森造车也很难看到回报期。这或许正是戴森爵士无奈表示“不具商业性”的原因。也应证了不少业内人士对于戴森造车的评价:如果成功,可以重新定义戴森品牌;如果失败,会消耗大量资源,甚至有可能让品牌陨落。

说到最后,在努力了几年后,戴森选择了“半途而废”,着实让人有些可惜。但这种及时止损的决定,对于戴森未来的发展规划来说却是十分明智的。况且,戴森的20亿英镑投入也不是没有任何成果,至少固态电池领域目前还是一片蓝海。

而相比于和众多进军电动车领域的传统车企,以及特斯拉硬碰硬厮杀,戴森倒还真不如砍掉整车项目,专注去做自己擅长的电机、电池技术领域,也许在未来还能成为每家电动车公司都避不开的配件供应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

-The End-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7万关注 | 1万作品
+ 关注
买车家CarBuyer是专业的汽车评测和导购媒体,每天提供最新的汽车资讯和优惠行情,真正免费的汽车买手。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