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很疼,但日子还得过……

听说,腾讯复播NBA了。

我曾经也很爱看NBA。

2005那年我高二,同学们集体把语文老师挡在门外,用后来全班罚站一节课的代价,换来了半场马刺和太阳的西部决赛直播。甚至在临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还能用头疼脑热这样如今看来十分拙劣借口,来争取一点看比赛的时间。(反面教材,请勿模仿)

十几年过去,学生妹已为人母,不看比赛许多年,转播镜头里也再难发现几张我能喊得出名字的面孔。风波闹得满城风雨,我内心并没有太多波澜。体育本身并无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生事的发言和行为着实让人不齿,但也实在没必要纠结“跪族篮孩”们该不该去现场看比赛、恢复转播是不是“打脸”。毕竟,近段日子“被打脸”的事可远不止这一桩。


1、加价的销量涨了,降价的反而跌了

“一个便宜三个爱”的道理并非总能奏效,起码在9月没有。

注定和金色无缘的9月里,雷克萨斯在国内卖了1.77万辆新车,同比增长10.2%,而身为对手的凯迪拉克,把大量宣传笔墨放在了前9个月的累计销量“仅次于BBA”上,却对8.3%的单月同比下滑遮遮掩掩。

没记错的话,前阵子雷克萨斯宣布官方提价的新闻,刺痛了不少人的敏感神经。尽管6千至1万5不等的涨幅也是“师出有名”:主要涉及配置方面的调整以及多媒体系统和安全系统的升级。但算上经销商自主进行的普遍加价行为,让大家对雷克萨斯的好感度似乎降到了“冰点”。一时之间,“吃相难看”、“这样环境还敢涨价”、“哪里来的自信”之类的留言淹没了新闻后面的评论区。此情此景,差点成功让我以为雷克萨斯的销量真的要凉。

只是健忘和天真如我。

在我刚入行时大众途观就曾开创加价还热销的业界“传奇”,而如今品质足够满足挑剔消费者的“雷车”,在豪华车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形下,又怎会轻易受加价所累?反观凯迪拉克的下滑,也许是因为去年较高的销量基数太难突破,长时间动辄数万的终端优惠,也确实让恃宠而骄的消费者早已形成难以摆脱的心理依赖。似乎但凡品牌出个新车,不优惠个几万入手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即便是口碑大热、还未上市的CT5,都已经有人在“坐等打骨折”。

▲凯迪拉克CT5 ▲凯迪拉克CT5

涨价还能热销,明面上是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认可,实际上正是消费者的纵容给了车企“勇气”。而凯迪拉克以价换量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得不承认,以进口方式进入国内的雷克萨斯,近几年来对“匠心”、品质的营销效果明显,加上终身质保等福利,确实“真香”。只是,就像爱国人士和那帮“跪族篮孩”因为国家和篮球而撕X一样,有些原则本应是底线,而不是讨价还价的理由。比如去现场看比赛是正常消费,但拿国旗去签名就不合规更不合法;造车追求品质尽善尽美,这理应是车企的本分,而不是恃宠而骄的资本。

▲雷克萨斯ES ▲雷克萨斯ES

花天价票去现场看比赛的,和买加价车的,是不是同一类人并不重要。我只知道,跪久了想再站起来很难。


2、车企挣钱不靠卖车靠卖地?

这年头卖车不挣钱,可能是真。但是车企靠卖地挣钱,可还行?

近期,因合肥市地铁规划施工要求,江淮名下的两栋公寓楼被政府征收,获得了约2.11亿元的拆迁补偿款。对于去年利润亏损、今年净利润仍同比下滑23.46%的江淮来说,这笔扣除相关税金和资产净值后还能落得的2亿元净利润,可谓是雪中送炭。

无独有偶。

2018年末,力帆卖地、卖厂、卖资质,不仅成全了车和家的造车梦,还将15万辆乘用车项目的生产基地转让给重庆两江新区土地储备整治中心,获得了33.15亿元的资金。

今年5月,跌跌不休的海马汽车抛售名下401套房产,据测算可收入金额约3.34亿元。

随后不久,神龙公司歇工、卖地从传闻成为现实,不仅武汉第一工厂将搬迁至第三工厂,现有武汉第一工厂用地将由武汉市政府收储,所形成的增值收益将由政府与神龙公司均分。

也许几家车企的境遇不尽相同,而这些不约而同的卖地行为却颇有默契地成了这些车企试图挣脱泥沼的续命稻草。对于下滑已一年有余的国内车市来说,洗牌早已拉开序幕。不管是缺乏核心技术,还是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些境况堪忧的车企身后已是悬崖,无路可退。“地主家的余粮”总会被吃完,谁能存活下来?反正肯定不是房产证最多的那一个。


3、新能源是趋势?车展先凉凉

近期,网上流传的一张短信截图显示,原定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举办的上海新能源汽车自动化技术展,因行业不好致使部分车企计划有变,将延期至2020年8月7日至9日举行。

在这个短信上方,还有一条“解释说明”:“原预计有60多家参展企业,后来发现30多家已经倒闭了,还有十多家因为参展费用有点贵,不打算来了……”

尽管,后来主办方有通过媒体辟谣,表示“延期的原因并非外界传闻参展企业倒闭,而是因为要扩大规模。”

然而,短信里“行业不好”这个直白得让人有些惶恐的理由,已然让主办方的解释显得多余和苍白。

2016-2018三年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从33万辆、56万辆实现了到100.8万辆的飞速增长,却又在今年6月底补贴退坡之后,急速退烧。今年8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7.1万台,同比下降15.5%;9月,批发销量6.5万台,同比下降33.4%,环比8月继续下降8%。

补贴退坡带来的销售成本上涨,加上新能源车在二手市场的负面消息众多,产销各环节很难快速适应这样的成本变化。加之蔚来、小鹏等新势力的“头部玩家”们不断被曝出降薪裁员、产品维权等负面消息,似乎都在向我们释出信号:新能源车的好日子似乎也随着补贴一起离开了。前几年还在喊着“新能源大趋势”的人瞬间变了脸,电动汽车一夜之间又成了众矢之的和智商税的代表。

等等,有的人是不是对“新能源车”有什么误解?

眼下大家常说的“新能源车”,大多是以电力为主的车型,而在不远的未来可能还会有氢燃料动力或者其它燃料等更先进的动力系统值得期待,比如正在死磕氢燃料技术的现代和丰田,并不排除其未来成为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可能。

▲现代氢能源车Nexo ▲现代氢能源车Nexo

细品此前工信部关于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的回复,也有提到“在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我国也高度重视节能汽车的发展,坚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说明无论是电力还是燃料作为动力,都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眼下电动汽车存在的问题和乱象确实让人头疼,但新能源车这片新兴市场同样也需要时间来洗牌和调整。

现在的我也许不愿意购买一辆新能源车,但二三十年之后谁知道呢?


4、谣言真相 真假难辨

如今的新闻,都得放一会儿再看。

头一天众泰、猎豹濒临破产的消息有鼻子有眼,隔天辟谣新闻如约而至。在你快要信以为真的时候,众泰拖欠供应商数亿款项被诉诸法院,并被要求冻结4000多万财产的新闻又出现在了你的手机屏幕上。

前一阵,“水氢汽车”的闹剧引发了业界群嘲。5个月之后,青年汽车集团旗下公司得到了1.18亿元的财政补贴。语噎之余,只能默默在消息右下角点上一个大拇指以表达震惊和无奈。

食言超过700天之后,尽管人们已经对贾跃亭的造车梦已经不太在意,但是对他何时回国仍然颇有兴趣。这一次,“下周回国”的贾跃亭居然真的快回国了,前提是在他破产之后。

被打脸也许很疼,但无论是负面缠身的传统汽车制造商,还是前途未卜的新势力造车企业,日子总得继续。

长达一年多的销量下滑让这场行业淘汰赛来得无声而残酷,却一点也不突然。有的奋起抵抗,有的忙着夹缝求生,有的至今还不忘自我安慰,也有品牌悄然退出了完全无力参与的竞争。

热闹终归是别人的,把命运牢牢握在自己手里,远比看别人的喜怒哀乐要踏实得多。


文 | 辜雪

封面图 | 黄博楷bk

图片 | 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51.1万关注 | 3357作品
+ 关注
这里有专业细致的新车测评、好看刺激的捉对厮杀、赏心悦目更实用的车型导购以及美轮美奂的游记大片!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3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