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凤空间 | 电池产业:“超级电池”登场,淘汰赛加速

备受争议的“针刺试验”之后,宁德时代(CATL)终于将节奏拉回到自己熟悉的轨道中。


6月8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开始对外媒“放大”称,公司“准备”生产可持续运行16年,行驶200万公里的电池。成本比市面上电池高10%,但足以覆盖3-4台车串联的寿命,基本相当于非职业司机一生的自驾里程。


车换不要紧,电池能传家。如此一来,EV的折旧率感人、二手车无人要的窘境一扫而空。


曾还表示,只要有主机厂下单,该超级电池随时可以生产。这句话颇具信息点,至少透露了,该电池达到量产状态,但暂时没有订单,即仍是一款实验室产品;该电池的超常能力带来的成本上升并不明显,意味着它不会对正极和负极材料大动干戈;主机厂对于宁德这款如此能打的“准量产”产品尚缺乏认知。


向前追溯的话,最晚在3月份,宁德就断续流露出一些超级电池的消息。后来,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宁德一度被带偏节奏的舆论引得心浮气躁。这与LG在今年Q1夺得全球市场份额第一(按装机量),宁德维系3年的冠军暂时失位迫使宁德频频出手。至少在舆论层面,需要振奋一下人心,让不了解技术细节的吃瓜群众明白,谁才是电池技术扛把子。


一家toB的企业本通常不需要如此拼舆论,难道现在游戏规则变了?




产能缺口与技术路线


曾毓群对动力锂电池的前景,给出乐观估计。他说,今年装机量受到疫情影响,但需求将在2021年初回升。并在2030-2035年左右,电动汽车需求出现“引爆点”,即超过燃油车。


专注于EV的韩国市场调研研究公司SNE Research,对前景也持乐观态度。他们开出的预测是,2023年动力电池需求达到406GWh,缺口18%;2025年供应缺口将达到40%。2025年起,固态电池应用比例将达到1.2%,而2030年达到3.8%,进入主流地位。


相同的部分,两者都很乐观,因此各方产能谋求急速扩张,不在话下。曾毓群明确表示正在德国建厂,供应宝马70%以上的电池,同时与奥迪、保时捷合作,还可能在美国建立工厂。


LG化学同样急于扩张。LG计划在2024年将年产提高到100GWh,去年投资了3.8万亿韩元,今年将再投3万亿韩元。5月份,LG向美国工厂注资,该厂系LG与通用合资建立。


不同的部分,两者在技术路线上,预期存在微妙区别。电池的未来无疑取决于新技术的运用。那么,什么电池新技术才能获得主流地位,也就是得到消费市场的广泛认同?


当前电池技术的焦点是安全,这是大前提。所以低能量密度、低温性能不如三元的磷酸铁锂开始夺回乘用车市场份额。这是宁德时代去年始料未及的。他们已经在追求高能量密度的路上走得很远,和日韩竞争对手一样。


不过,宁德可以两手抓,这并非权宜之计,因为缓不济急。有迹象表明,前一阵特斯拉宣布的160万公里电池,其电芯就是宁德时代提供的。而宁德眼下提出的200万公里电池,更像是前者的“升级版”。


如果基于现有基础,电池发展方向,集中于能量密度、成本、快充速度和使用寿命几方面改善。


韩国人暂时还无法做到,将电池寿命增加到变态的200万公里。如果单次续航为600公里的话,意味着3300个循环之后,剩余容量在90%;1500个循环内,电池零衰减。


目前LG、SKI、三星SDI能做到的,在800个充电循环内,电池基本不变形,并未提及衰减问题,可见衰减指标不尽如人意。


宁德虽未宣称过,但恐怕私下里认为LG在今年Q1夺冠是偶然的。明年宁德将凭借新投资落地和绝对的合作伙伴数量(120家),实现反攻。


虽然LG凭借特斯拉订单超越宁德,但韩企今年的投资重点在欧洲。他们在欧洲部署了大部分新产能。但为了开拓欧洲市场,韩企与中国上游中企签订了长达10年的供货合同。中韩电池供应商竞争到一定地步,反而都与中国特有的全产业链捆绑得更紧密。


整车厂参与塑造电池行业


疫情之后,全球汽车将迎来反弹,特别是EV。2021年,EV在中国销量占比将达到8.1%,继续占据全球第一,而EV在欧洲的销量将略超5%。


疫情期间,尽管欧洲的整车生产几乎停滞,但无论LG,还是宁德,都强调电池采购没有中断。





面对预测中的供应缺口,大众和丰田都采取了抓产能的办法。大众成为国轩高科的最大股东,而丰田则将松下整合进自己的雁阵序列。后者正在淡化与特斯拉的未来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不妨碍大众继续与宁德合作,丰田也在去年选择了比亚迪。一线车企虽然互为竞争对手,但他们看待对方采取的“确保供应行动”,都看到了自己的镜像动作。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与特斯拉手法有区别。


特斯拉喜欢与电池供应商深度绑定。不但共建合资企业,甚至共享人力资源。特斯拉寻找备胎的方式也很独特,它全资收购了竞争中不得志的Maxwell。这反映了传统车企与新兴车企,在战略选择上的分野。其基地仍是一力降十会,特斯拉订单量太大了。其保障性订单意味着数年内不愁饭吃,电池厂商争先恐后向特斯拉提供小样的样子,很像面向中原王朝的朝贡体系。


今年特斯拉凭借EV放量,而大众和宝马则在PHEV上谋求不对称优势。丰田将PHEV定位为较高端产品,而EV则先集中于小型车。丰田积极将PHEV导入中国市场。RAV4打头,明年4月投产,凯美瑞、亚洲龙、威兰达都将导入双擎E+系统。广丰的新能源第四工厂将于明年3月投产,C-HR和奕泽为首的纯电,与上述PHEV将各占一半的产能。


一线厂商对电池的需求将呈爆发趋势。必须未雨绸缪地稳定供应。因此他们无一例外,都致力于电池来源的多样化。


广汽、长安和奇瑞都已实现电池来源的多元化,将电池订单分给3家左右。中航锂电因此异军突起。


北汽、长城和吉利也找到了第二供应商,不过宁德仍然居于主导地位。采取类似做法的还有威马和小鹏,只有蔚来仍然将宁德作为唯一供应商。


矛盾的是,尽管电池总体上供不应求,但主机商面对电池企业,仍然像对其他零部件供应商一样,要求后者提供每年折价(同时还有性能提升要求)。这对所有电池企业的技术升级,是强大的驱动力。达不到要求的供应商,将在竞争中落败,被边缘化。


在主机厂和技术升级的双重挤压下,电池供应商将迅速头部化、寡头化。即使是昔日前10名的企业,也很难避免被边缘化,如果他们在技术上无法跟上头部企业的更新节奏,譬如已经停产的沃特玛。


宁德时代的长寿命电池,与韩国鼓吹的固态电池,甚至将来其他电池方案(譬如锂空气电池、石墨烯电池等),都可能成为电池企业收割市场的工具。因为产能和利润上居于劣势的企业,无法应付长期的、看不到尽头的高额研发投入。


两种因素叠加,将促使电池产能迅速向头部企业集中。也就是我们将看到电池企业数量将迅速减少。即使在中国,也无法维系多达3位数的动力电池厂商。电池产业,正表现出远快于整车企业的淘汰率。这是电池未来技术为少数企业垄断为标志的。“超级电池”无论量产后成色如何,现在让对手们不安的原因就在于此。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272关注 | 101作品
+ 关注
秋凤空间,无肇因之始,无自限之垣。品茗聚友,坐而论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