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凤空间 | 新势力“大败局”


历史节点很难选择,指望创业企业很快盈利也不大现实。特斯拉历经12年,直到开辟中国产能,才稳定盈利。对于新势力,3-5年内仍需要投资人保持耐心,但前者也必须要证明自己的商业逻辑是自洽的。


如火如荼的“新造车运动”,行至2020年下半段,有了点曲终人散的味道。


今年上半年,造车新势力中,只有包含Top4(蔚来、理想、威马、小鹏)等8家企业有销量(忽略累计小于100辆或者只交付企业用户的情况)。


而在投资高潮的末尾,即2017年底的时候,新势力多达260多家(另有说法称超过400家)。目前有40家左右,被各种渠道证明“活着”。跨过量产门槛且暂时被市场接受的,只占他们中间的20%。


量产就是硬道理,几年前设计的WLTP工况400公里续航,当时看上去还不错,拖到今天,已经落伍。设计推倒重来还是头铁硬抗?余下的新势力还有机会吗?即便没有疫情这只黑天鹅,机会的大门也以肉眼几乎能看到的速度关上。



吓跑投资人


原因很简单,其一因为没钱了。无论PE还是VC,不是来扶贫的。他们要的不是成长性创业企业,而是暴力成长性企业,像毛竹、会拔节的那种。这样,投资人才有的赚。同时,拿钱的创业者必须给早期投资人规划出退出通道。通道无非两个:上市、地方政府接盘。


前者大家都了解,不多说。后者并非前一种方案的备胎,确实是能抱就抱的大腿。


蔚来是目前唯一上市的创业车企,IPO之后仍陷入资金困境。合肥市政府承诺投70亿元,7月初到位48亿元。蔚来融到这笔钱后,死棋走活,早期投资人可以根据意愿退出。


有趣的是,早期投资人就像脱欧的大英。出不去的时候,哭着喊着要出去;打开门的时候,它又迟疑了。有了大笔钱进来,蔚来此前裁员、降成本,改造北美团队,都有了意义。还呆在里面的早期投资人,又不急着退出了。


眼下,创业公司在A股创业板IPO还是没戏。不光是核准制的问题,主要是A股无法给予公司创始人超级投票权。


有消息称小鹏秘密筹备近期IPO,计划融资5亿美元,目标可能还是纳斯达克。鉴于当前政治气氛和瑞幸作死,中概登陆纳斯达克实在不是好时机。港交所也就从备胎地位上升,但港交所和A股一样,也不能对双层股权作出安排。


而赛麟董事长跑路,把南通如皋坑惨。再想凭借PPT就让地方政府接盘,难度加大。


地方国企为扶持地方就业,可能会下力气保着从传统车企分出来的新能源公司,但白眉赤眼新投来的,得有筹码。现在一些创业企业工资都开不出,全员待岗,人心涣散,拿什么与地方投资平台谈判?


当退出通道堵死的时候,投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


特斯拉因素


第二个原因也摆在明面上,特斯拉横扫新能源市场。比起传统车企,特斯拉产量当然不够看,但对上其他创业企业,就像大象闯入瓷器店。今年前5个月,一个特斯拉比所有创业车企产品的销量总和都高。这还是疫情影响,特斯拉没有火力全开的情况下。市场接受度差或者产能拙计的新势力们,疫情刚好掩盖了量产窘境。


有电池行业的人士概叹,这么多年,电池技术没有什么大进步。无论811,还是622,早就有了。电池行业每年都像挤牙膏似的提升能量密度比,更薄的隔膜、更轻PACK、更少的温度传感器,代价是什么,不言而喻。改变封装,甚至取消电池模组-PACK的两级模式,现在成了大招。固态、铝电池、石墨烯,都雷声大雨点小。电池能量密度比燃油车差两个数量级,这一点没有改变。


到头来,续航还是还是靠堆电池。既然没有革命性突破,业内就重新变成生产规模和供应链控制水平的竞争。特斯拉越来越具传统相,就因为这一点。


2015年的时候,创业者们就颇有远见地将盈利点划在年产销10万辆上。在创业企业圈子里,眼下只有特斯拉达到了。与此同时,在2015年到2018年,对新能源行业开出的预测,全体破产,中外概莫能外。虽然各国工业国家政府对新能源补贴这事儿都下了血本,而且决定延迟退出,但从长远讲,市场扩张依赖于技术和经济发展双引擎。


双擎熄火


现在两个引擎都不给力,市场很难扩张。直接造成新进入者空间很小。以前有舆论认为,市场不需要新品牌。不过,以往的实践证明。关键不在于品牌个数,而在是否为“增量市场”。从这一点看,创业者们生不逢时。不过,如果传统造车势力非常稳固,新进入者也很难出头。


历史节点很难选择,指望创业企业很快盈利也不大现实。特斯拉历经12年,直到开辟中国产能,才稳定盈利。对于新势力,3-5年内仍需要投资人保持耐心,但前者也必须要证明自己的商业逻辑是自洽的。


打动投资人,需要强品牌支撑,后者又需要大量资金推动技术和产品发展。这就陷入死循环。


如果创业者能够突破关键技术,钱不是问题。戴森入局,靠的是固态电池。但后来发现固态电池负极劣化速度超过预期,整个商业模式就动摇了。戴森在花掉5亿、造出样车之后选择止损。投入更大的苹果,似乎停滞于更早期的阶段。“无法以合理成本生产电动车”,更像借口。FF售价高达200万,结果亡于开发阶段融资。


类似FF的“钱坑”还有不少,只不过他们都没有贾老板的本事,能说服大佬用真金白银测试坑有多深。


即便新势力10年后无一幸免,他们的创业和挣扎也不是毫无意义的。这就好比问,一个人早晚要死,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这些新势力都是系统集成商,他们成群涌现,带动了整个电动供应链条的发展,而供应链会自动寻找依附对象。假设风投彻底抛弃新能源创新企业(可能性也不大),就要求暂时不能盈利的新能源有靠山。以燃油车盈利向新能源业务输血的传统车企,将接管整条产业链的牵引工作。


不过,这只是极端模式。5年后,新势力幸存者一只手就能数过来,是大概率事件。他们已经熬过了残酷的“小组赛”,相当于特斯拉发展的早期阶段。


当然,历史不会简单重复。虽然市场宽容度比10年前的美国差得很远,但市场容量、政策决心也不可同日而语。只要技术和经济大局“双擎”有一个能重新点火,新势力突破10万辆,赢得更稳固地位,亦未可知。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272关注 | 101作品
+ 关注
秋凤空间,无肇因之始,无自限之垣。品茗聚友,坐而论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