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的阶级梦想醒了?

公元189年,西凉刺史董卓被召进京,诛诸宦官平定祸事。

次年,18路诸侯因西凉兵马挟持天子为由起兵,歃盟讨董。

董避之,以换都为名携天子离开洛阳,出逃长安。

此后天下大乱,汉朝分崩离析。


这段故事开启了中华男儿对群雄逐鹿、兵戎时代的无限遐想,用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的金词名句一言蔽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然,历史虽不会重演,却也会过分相似,经典名著的作用,就是让后人在时代的敏感期旁征博引,寻求故事线、价值观层面的契合度。此时若再看一条故事线,则颇为有趣。


21年前,破产边缘的日产与雷诺达成合作。卡洛斯·戈恩走马上任日产COO,力挽狂澜。

2018年,戈恩宣布合并日产、雷诺。同年日本检方以涉嫌经济犯罪为名先后4次逮捕戈恩。

2019年,年末戈恩以新年表演为契机,出逃黎巴嫩。

同年,日产陷入次贷危机以来首次亏损。


如果单纯从字面上看,日方一系列行为,好像跟中国成语文化中的“驴”、“桥”都挺沾边儿。无论如何,当下事实都足以证明,在轩逸连战连捷销量屡创佳绩的背景下,日产仍入不敷出。



财报显示,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公司的净利润为亏损671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45亿元),近11年来首次出现年度亏损,其上财年为盈利3191亿日元,与此同时,亏损额度创下20年以来之最。


2019年,日产汽车全球销量约518万辆,同比下滑8.4%,而三大主力市场也不同程度出现下滑,其中日本市场下滑7.8%,北美市场下滑10.6%,中国市场下滑1.1%。同期的丰田和本田分别实现了9%和8.53%的增幅。以财报视角来看,丰田净利润增长10.3%、本田综合营业利润6,336亿日元,同比下滑12.8%。


由此可见,日产的主销区域正面临一场巨大危机,而国内以A级车为主的销售格局,与2年前倚仗福睿斯打天下的福特何其相似。面对暴风雨前的宁静,日产汽车新中期事业计划随即出炉,这次代表缩减成本的杀伐屠刀,挥向了只会嘤嘤嘤,对业绩毫无贡献的英菲尼迪。


英菲尼迪战绩几何?


过去几年中,英菲尼迪全球销量处于滞涨状态,戈恩曾经预期的10%豪华市场份额始终是镜花水月。2014年,也就是合资国产的第一年,英菲尼迪以年销3万的姿态迎来同比76%增长,次年销量破4万,同比增长33.8%。


2016年,英菲尼迪在华销售4.16万辆,同比增长3%;2017年,英菲尼迪销量为4.84万辆,同比增长16.4%;而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英菲尼迪在华销量为4.4万辆,年环比下降8%。


不难看出,国产落地带来的红利有限,换言之国人对于英菲尼迪的热情并不存在长尾效应,导致国产预期所积攒的潜在客户在几年内消耗殆尽。诚然,英菲尼迪比较缺乏个性,旗下诸多产品间的边界感并不强,这使得国内消费者欠缺对应的购买理由。如果以品牌溢价为导向,与奔驰同平台车型那3-4万左右的价差让人提不起兴趣;如果以技术溢价为基点,似乎仅剩一个后驱能叫卖叫卖。


更惨的是海外,2018北美市场全年交付2.1万台,同比下降11%;欧洲市场交付5800辆,同比腰斩。欧洲人对英菲尼迪并不感冒,其实是历史遗留问题。2008年,英菲尼迪选择率先在欧洲市场上推出EX37和FX37两款大排量汽油SUV车型,但彼时欧洲人更喜欢清洁柴油动力产品,这让英菲尼迪在出道伊始便带有政治不正确的逆鳞形象。


与欧洲相似的,还有韩国市场,在去年受到日韩贸易战导致韩国市场掀起一阵抵制日货运动后,日系品牌在韩国几乎上演了一出无人生还,即便是作为中端的日产母品牌,也在去年8月创下了单月58台的惊人成绩。


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今年前四月日产与英菲尼迪的累计销量较去年相比而言,分别减少了41.3%、79.1%,两品牌合计总销量仅973辆,对比2019年同期的2,145辆,可谓是崩盘前兆。


或许对此时的韩国人而言,选一台日系车,比三餐不吃泡菜都难。


正因如此,去年一季度末英菲尼迪宣布将退出西欧市场,今年日产宣布将退出韩国市场,并将重心完全转移至日本本土、中国和北美,而这三个片区,是诸多同国籍竞品的必争之地。


自从2010年4月雷诺日产和戴姆勒达成合作共识后,英菲尼迪部分主销车型始终接受着奔驰的技术给养。可一直以来,日产都在奉行低成本化运营策略,这导致日产在节约大量研发成本的同时,技术形象每况愈下,此时的奔驰技术既是二手玫瑰亦是瓶中鸩酒。


而同期的日系两田则要活跃许多。以丰田举例,TNGA架构作为精益化生产的核心产物,在全球快速建立起号召力,高端品牌雷克萨斯更是于国内攻城拔寨;本田虽然高端品牌有些拉跨,但母品牌始终保持技术研发姿态,根本无需因品牌形象而焦虑。


相比之下,换代速度极慢、技术优势并不明显的英菲尼迪在与奔驰离婚后,急需一个合理又有效的策略来重构英菲尼迪品牌形象,这个策略既要省得了成本,又要圈得住销量。


阶级梦想,需要台阶才好下


不久前,日产首席运营官,印度籍COO——Ashwani Gupta(阿什瓦尼·古普塔)表示:“英菲尼迪正面临一项改造计划,削减产能并调整产品线,使其重新回归为一家规模轻盈、利润更高的公司。”与此同时,Ashwani Gupta表明:英菲尼迪不再是“小版奔驰”,而将成为“日产Plus”。


浅显易懂的发言看似恰当,实则虎狼。此言在战略意义上犹如戈恩附体,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能把削减成本解释得如此清新脱俗,绝非恒河水一日之功。


在国内,英菲尼迪到底是鸡头还是凤尾,消费者自有定论,而Ashwani Gupta轻描淡写间,却将英菲尼迪相过往镶上了“奔驰”的金边。不得不佩服日产高管的酒量,凭MFA2和M274俩回锅菜就能喝成这样。


毫无疑问,这一削成本举措将直接导致英菲尼迪在售的后驱轿车停产,高端溢价所倚仗的后驱形象不复存在,品牌含金量将被套上无限时Debuff。


但不同于网上一致看衰的声音,个人认为日产PLUS的出现也不失为一件好事,长板被摘掉虽然是消极的,可短板被补齐是积极的。


要知道,英菲尼迪的主销后驱车型将基于Altima或Maxima而打造,前驱化能带来更充裕的驾乘空间,并且能兼容日产的e-Power混合动力,这会让新技术更有机会下沉至主流产品上。


与此同时,价格将会继续下探,毕竟共线生产前驱车的成本有目共睹,后驱那种无法量化的东西在芸芸众生眼中并无实质性意义,与LOGO相比,消费者更喜欢代表“迈入小康生活”的符号,在国内往往后者意义更深邃,更动人。


将高端品牌与中端品牌揉为一处进行技术重组,少有先例且需要魄力,日产能走出壮士断腕的一步,既是醍醐灌顶,也是如梦方醒。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82关注 | 35作品
+ 关注
专业探讨 严肃娱乐 去伪存真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