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凤空间 | 百度造车:亲自下场有必要吗

作者 | 王秋凤


百度这一新动向,表明互联网科技公司对造车的影响力,正在迅速提高,而且发生了质变,将会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车企则必须采取合作的态度,拒之门外不是办法,谁都不愿意做技术的弃儿。唯一需要观察的,是产品落地后的表现,是否如预期那样美好。


百度和吉利合作造车,舆论上经历了三波起伏。


12月份,百度就传出要与主机厂合作造车,百度股价应声涨了一波。人们纷纷猜测合作者是谁,威马、一汽、广汽和吉利都是绯闻对象。


1月11日上午,百度宣布组建独立运营的“百度汽车公司”,并称吉利为“战略合作伙伴”。


同一天上午,吉利汽车则在港交所发公告称,“本公司澄清并申明,本公司并非该建议交易之订约方,且就该建议交易而言并无与吉利控股合作或向吉利控股提供融资。”


不过,吉利汽车称“倘该建议交易落实,在遵照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且为考虑本公司及其股东的整体利益,本公司并不排除寻求与百度公司潜在合作机会之可能性。”


这段话很绕,简单说,就是没有排除母公司“浙江吉利控股”为合作方,而 “浙江吉利控股”间接持有“吉利汽车”40.94%股份。另外透露的一点则是“目前尚无实质性协议”。也就是双方并未签订具备约束力的法律文件。


11日这一天(截止发稿),两者股价都大涨,显然外界乐见双方实质性合作。




时机和动机问题


百度all in自动驾驶的“阿波罗计划”已有5年,王劲时代围绕自动驾驶做的商业规划已经落空。不过不重要,那个时间点没吹过牛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没有。


关键是,百度为何此时下场,又选择了这样一个合作模式?


时光不能倒流。现在看,蔚来、小鹏、理想的入局时间更理想。2014-2016年那段时间,智能、电动概念的产业布局都在初期。市场空间一片蔚蓝,资本热情尚在,投资和消费市场预期空前高涨。


百度可能没有打定主意是作“博世”,还是作“特斯拉”。造车的硬件储备当然不容易,闯不过去的都挂了。将主机厂作为大客户,华为也有类似宣称,而且貌似很坚定(华为一再重申不造车)。百度的开源平台愈来愈倾向于前者。


根据百度自己提供的数据,百度Apollo的智驾产品已与超过70家车企600款车型展开合作,OEM生态合作伙伴有30多家,“小度”实现100多万辆产品搭载。Apollo高精地图的B端客户有本田、广汽、长城、北汽、蔚来、威马等车企。


日益庞大的B端客户群,满足百度的战略构想、兑现Apollo的战略价值了吗?百度显然认为不,或者说未完全实现。


智能驾驶介入只能在车型设计的初期就深度介入。车企必须开放车型平台的电气、电子架构。作为回报,百度不能像传统供应商那样,将ECU功能做成一个“黑盒子”,必须向OEM商开放源代码(不限于平台级)。既然双方都要承担超越通常技术合作的信息透明义务,战略合作就成为必然选择。


迄今为止,百度的战略合作伙伴有吉利、一汽、广汽和威马。其中百度还是威马的战投者。但最终是吉利胜出。






模式有倾向


双方合作的方式还不明确。双方可以采取的几种合作模式,偏巧业内都有样板。


一种是百度占主导地位和股权大头。吉利充当代工方+车型平台的角色,类似于Waymo与FCA的模式。FCA不但提供Pacifica车型平台,还打算将Waymo的L4自动驾驶技术扩展到未来所有轻型商用车上。双方为此签署了完整的协议。


有传闻称苹果与现代也签署了合作协议,“苹果汽车”在2027年问世。如果此说为真,那么大概率也采取这种合作模式。


第二种是蔚来与江淮模式,后者作为纯粹代工方。


第三种是智己汽车模式,上汽占据主导(54%股权),阿里只是配角(18%),这与斑马外推不利有关。


当然还有第四种,就是“新型供应商”模式。华为与北汽、长安的合作,腾讯与长安、东风、比亚迪的合作,就是自己提供软件,甚至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赋能”车企。实质上,就是加入车企的供应商序列。这种模式下,一般为车企主导。不过,随着合作的深入,也有可能变成第一种模式,只不过主导权未必明晰为互联网企业主导。


互联网巨头这么做的作用在于,快速拉动花不完的钱,让自动驾驶以最快的时间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换道超车”。资本和互联网的力量,缩短了自动驾驶发展的周期,从产品技术、商业模式上一次性到位。


现在从种种迹象看,百度和吉利采取第一种合作模式可能性最大。百度亲自下场的好处,莫过于可以实现在车型电气底层架构上,实现彻底的智能化整合。代价是百度的客户看待Apollo开源平台的想法可能会改变。


颠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不是一块手机屏幕 ,而是操作系统、芯片算力和ICT网络。和L2不同,百度的追求,恐怕是造出一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汽车(L4及以上),高等级自动驾驶涉及整车架构、芯片算力、高精度地图、5G&C-V2X、激光雷达、云计算的核心能力,而且需要全面打通融合。在这个目标前提下,Apollo平台合作受到一点质疑,是可以接受的。


不成功则成仁



百度为什么要这样决绝?大家都知道,BAT现已解体,TMD中美团的市值已达百度4倍。如果百度无法兑现搜索以外的商业价值,将不再拥有“一线互联网企业”的身份标签。


破局的指望就在于自动驾驶。这个战略方向,在陆奇当家的时候就定下来,而且得到了李彦宏的大力支持。现在虽然物是人非,百度的战略投向没有改变。作为新能源造车,此时下场是有点晚了,所以必须使用成熟供应链、成熟产能配套的车企资源,即吉利并非可有可无的小伙伴。


要打造FSD为核心能力的新出行产品,此时下场可能恰到好处。Apollo的能力是否进展到位,百度最清楚。现在看,吉利拿出现成的产品平台(浩瀚架构),产品出炉还得1、2年,那时百度FSD能力应该能进化到应对世界上头号复杂路况。百度的信心值得尊敬,这个时间点,没有承诺,胜似承诺了。比落地遥遥无期的Waymo更具雄心。克拉夫西克已经把10年内无法量产高等级自动驾驶(L4、L5)挂在嘴边了。Waymo等得起,百度可等不起。


选择L4落地,百度没有别的选择。L2现在已经满大街跑了,百度如果过两年拿出来的是该级别的产品,那么毫无胜算。吉利也没有理由付出代价与之合资。现在市面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L3,更没有L4,百度如能实现,足以技惊四座。如果做了第一个量产L4产品的公司,股价飞天不在话下,吉利也会大大沾光。


2020年晚些时候,瑞银将Waymo自动驾驶业务估值的1/3,来锚定百度Apollo估值。如果Waymo价值1050亿美元的话,Apollo值350亿美元,几乎达到如今百度价值的1/2。


当然,这几天百度新市值受到下场造车影响大幅上扬至800亿美元左右。而Apollo不只有自动驾驶,还包括车联网、智能座舱和智能交通。后三者会因百度变成OEM商而受损。


估值其实听听就好,如果百度汽车做得好,会单飞;Apollo做得好,也会拆分。这取决于哪块云彩下雨。


百度和吉利合作,现在向外界披露的内容,连合作框架都算不上。还有不少细节需要商定。诸如股比问题,谁来做技术牵头,收益如何划分,如何增资,销售渠道如何,售后如何解决,企业运营架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等。双方是边合作边协商,还是先达成一揽子协议,不得而知。


不过,无论如何,百度在实现自动驾驶战略的问题上,策略发生重大变化,似无疑义。百度这一新动向,表明互联网科技公司对造车的影响力,正在迅速提高,而且发生了质变,将会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车企则必须采取合作的态度,拒之门外不是办法,谁都不愿意做技术的弃儿。唯一需要观察的,是产品落地后的表现,是否如预期那样美好。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272关注 | 101作品
+ 关注
秋凤空间,无肇因之始,无自限之垣。品茗聚友,坐而论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