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转型出行服务商,绝非战略误判!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

近期,一篇长篇报道,惹来无数争议。这家汽车产业央媒直言,车企转型出行公司可能是战略误判。

文章认为,是Uber和滴滴的高估值,惹得车企分外眼红,才杀入出行市场。而后举例,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豪华合资品牌,在国内围绕分时租赁、网约车难破盈利难题,最终折戟。文章指出,车企靠出行服务卖不出去多少车,而获得的数据对于车型创新意义不大。

坦白讲,文章例证十分丰富,视角很多元,颇有说服力。在笔者看来,全文客观讲述了车企转型出行服务商遇到的挑战,但给出的判断还是有些武断,显得因噎废食。

01、转型容不得商量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产业的变革期,做出重要的抉择很难。但在中国,事实上是有窍门的,就去看产业发展规划。这就如同上学时题目不会做,先看参考答案,想办法一步步倒退结论。


比如,国务院出台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只要有心,就能提前洞悉十五年后,中国交通出行的清明上河图:届时将出现“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该战略与此前的“新基建”战略一脉相承,可以期待的是未来的智能型道路越来越长,能够让汽车及时定位、通讯,不但有助于高阶自动驾驶的落地,更让移动中的出行场景更加值得期待。

如同现在再看“小灵通漫游未来”,会感觉到现实来得如此之快。

2020年4月,国家十一部委下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动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取得积极进展,LTE-V2X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区域覆盖,5G-V2X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

届时,“土壤”的变化必然影响“结果”。新的技术支持下,大概率会再现传统手机到智能手机的竞争路线。在极致产品,如苹果;在极致场景,如微信或在线视频的综合加持下,智能网联手机迅速把传统手机拉下马,并让其不得翻身。

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儿。

02、坚守长期主义,莫短视

总有人认为,车企搞出行就是为了多卖车。但凡有抱负公司和企业家,都不会认同。一位如今无奈从产业败退,当年产业的传奇老人曾告诉笔者,发动机等核心技术追不上国外,如果有了车联网和新能源,正是换道超车的机遇期,哪舍得错过。只可惜,时不利兮骓不逝,他没跟上天文数字投入的产业巨轮。

笔者认为,真正有雄心的车企做出行服务的野心远非上文所述的那么简单。而是希望打破过去和消费者之间一锤子买卖后,老死不相往来的传统模式,而是希望转型成为用户型企业,彼此借助互联网相联,永不下线,从而为用户持续提供增值服务。

“误判”一文中指出了车企转型的先天性不足:“对于出行服务商而言,遇到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是,得到一个用户很快,失去一个用户也很容易,用户都用脚投票,体验不好、服务不到位就会换其他服务商,或者另外一个出行服务商提供了更低价位的服务,用户可能扭头就过去了。”


这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是说,目前的出行服务并非用户刚需,差异性小,难以满足用户需求。这只能说明传统车企做出行的难度,并不能削弱转型的必要性。在出行探索领域,我们要尊重勇于探索的先驱者,不能唯结果论地抹灭他们功绩。只不过他们生不逢时,只要他们趟出了路,未来依然可期。

对于车企来说,出行最大的价值,在于获取用户驾驶习惯,以及真实车况数据。从而为搞出前文提及的“极致”产品,在某一个或几个点上,让用户用得爽,最终实现新产品的推广。

更不用说,基于出行服务能够获取远超于传统模式,更大的流量池。要知道,目前资本圈最热门的投资经理——i坤,他就喜欢重仓上海机场,而非中免集团。他认为前者才是流量的来源,后者只是资源兑现者,想象空间有限。

03、向死方能求生

笔者始终坚持,伴随在出行和科技领域的层层加码,车企终将走向另一个模样。在这种背景下,围绕组织机构变革将带来全新的变化与挑战。传统基于生产与销售为导向,传统车企的最优解将面临全新迭代。这一过程,罕有古人,或有来者。

可预见的是,未来各家车企将加剧地合纵可连横,但绝非为了苟延残喘,而是涅槃重生。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条艰难的路,是一条长期主义的路。所谓“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若只求短期收益,忘记长期理想。那着实让人遗憾,这是选错了战场。要知道,自古套路留不住,总是真情得人心。

最后,笔者想用一首词来作为总结:

他强由他强,我自清风拂山岗;
他横由他横,我自明月照大江。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26关注 | 28作品
+ 关注
我们关注汽车智能化的发展,一切和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新能源相关的创新和未来。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