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车辆造型设计师是许多人羡慕的对象,人们被宣传片里设计师光鲜的形象吸引,从而对这个职业产生了无限美丽的遐想。
在描绘真实的业界状态之前,让我们先来盘点一些源自知乎的相关热门话题,深入了解这份职业的魅力何在吧~
车辆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运载的工具,是权力的象征,亦是情愫的载体,而为它设计功能和造型则是无上的荣耀。
在车企内部非设计非高管岗位看来,这份工作大致包括:
享受最小资的工作环境,躺在同级别人均面积最大的工位上天马行空(作为对设计岗位的描述,这个词在讨chao论jia中出现的概率非常高),给各个下游部门制造麻烦。
在行业外人士和学生的眼中,这份工作大致包括:
三分之一时间,挥洒自如,画帅帅的草图;
三分之一时间,明察秋毫,看酷酷的油泥/硬质模型;
剩下三分之一时间,谈笑风生,介绍美美的新车。
当然你们也看到了……
以上三位都是设计总监。
让我们把话挑明,市面上的“新车设计故事”宣传片,本质上还是宣传片——当然也不能说百分百摆拍,毕竟车是真的,人也是真的设计师。
简单来说,汽车造型设计不完全是一份将创意与灵感转化为现实的工作。
它实际上非常复杂,囊括了很多专业或非专业技能,更像是一种多维度的“修炼”:在工作中,你需要成为时刻不停的装配工厂,精确接受、汇总、处理各方信息,输出各类创意和解决方案;很多时候,你需要成为鼓唇摇舌的说客,用尽各种手段,说服各个部门以及关键人物,以尽可能将自己对完美汽车的理想实现到面前的作品中。
最终,你将最为平衡完美的作品展现给众人,然后隐在人群背后,看着自己的作品飞驰在路上,一只眼睛流出欣慰的泪,一只眼睛射出挑剔的光。
最重要的是,这份工作需要你持续积累和提高,你的创意灵感来自世界万物万象,身边撒欢的秋田犬、远方划过的游艇、亚马逊的树叶、太平洋的鲨鱼……这些还只是造型的灵感,如果拓展到解决方案和展示方式呢?
设计是真正的007修炼,因为梦里也可以创造idea,外人看到的工作状态,也不过是输出创意的过程而已。
言归正传,让我们开启这个有趣的系列问答!
NO.1
汽车设计是一个小众的职业吗?
这要看如何定义“小众”。
从知名度和狭义从业人数的比例来说,这个职业绝不小众,正如上面所说,很多行业外人士都对这个职业充满了兴趣和“了解”。
他们甚至对几款大灯和腰线的设计灵感如数家珍,却不清楚底盘部门和整车集成部门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后面两个部门,每个部门的人数可能是设计部的五倍。
但从被误解的角度来说,它又确实非常小众,或许你不相信,很多汽车造型设计专业的学生,即便做过好几份实习,都不了解这个行业的真实工作状态。
NO.2
这个职业是以兴趣为先导的吗?
是的,而且“先导”这个词用得很准确,因为绝大多数从业者,最初都是被兴趣和情怀吸引到这个职业的。
但在高度细分化的学习和锤炼之后,即使丧失了兴趣,他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也高度细分化,不太可能再轻松切换到另一个岗位了。
汽车造型设计者的专业兴趣起点五花八门,有的希望定义未来移动生活,有的希望引领造型风潮,有的希望重塑昔日经典,有的希望发布会上耍酷……
但从业几年之后,大多数从业者的兴趣基本会归拢到两类:方案中选升职加薪or今天不加班/不通宵。
这并不暗黑,而是设计师们应该时时反思的点:你今天是在努力创造美好的汽车,还是在疲于敷衍奇怪的需求?
很多人说,在这个高标准低薪水、加班长青春短的行业,没兴趣坚持不下去,那么兴趣是否会阻碍我们理解市场、理解用户?
对心目中完美汽车的追寻是否会让我们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NO.3
可以具体介绍一下这个行业吗?
也许你注意到了,我们并没有简单地用“汽车造型设计师”来定义这份工作,而是说了很多次“设计者”。
因为设计师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者”,即拥有定义和决策权的人。
这也并不奇怪,毕竟造型设计事关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自然应该由管理层来承担责任。
当然具体到这两个问题,我们还是以汽车造型设计师这个职能定位来展开。
首先,汽车造型设计师应当包括前期策略设计师(拥有对未来设计趋势的建议话语权)、内外饰创意设计师(画图的,也就是最狭义的汽车设计师定义)、CMF设计师(可以理解成色彩和材质设计师)、数字设计师(负责搭建数字模型)、模型设计师(实际上包括油泥和硬质模型,但一般车企都是油泥设计师兼顾硬质模型工作)、VR设计师(负责虚拟现实相关评审的实现)、设计品质设计师、设计工程师、设计项目管理者(包括设计经理),当然还有各级领导者。
以工作范围而论,策略设计师对汽车造型风格策略负责,创意设计师、数字设计师和模型设计师对汽车造型形态负责,CMF设计师和VR设计师对实车视触觉效果负责,和项目管理者和领导者对产品效果负责。
以创意参与度而论……不,并不一定是你们想象的“创意设计师最高”,至少这不是天经地义的。
画图和数字建模、模型制作都只是对“抽象创意”的“具象表达方式”,没有谁更核心或更有创意这一说,实际上很多造型创意也是在与数字和模型设计师一同工作的状态下产生的。
只是由于目前的行业状态和教育路径,画图的设计师更多地身兼了创意提供者的角色而已,就像设计部门经常也身兼产品概念定义者角色。
下面按照工作逻辑,聊聊具体的每日工作:
前期策略设计师:了解最新设计趋势,规划本企业全产品线创意概念和设计语言,制作各类策略报告,兼顾和造型设计相关的用户调研和宣传工作。
内外饰创意设计师:结合品牌设计语言和车型定位,通过图面(草图、快速效果图、精修效果图)表达造型形态,传递特定的产品信息,满足特定美感需求,并(在方案通过评审被选中后)与数字、模型和VR设计师协作,呈现高品质三维造型。(请注意,在成熟的大型车企中,很大一部分项目并不是全新开发,而是年度改款或者特别版,所以能改动的范围可能非常有限,但又需要让用户感受到“全新”,这就是一大考验。)
同时,为了方案在各级评审中通过,要制作精良的效果图和报告;在产品即将发布时,要补画以宣传为目的的创意草图和效果图;在方案主题被选中后,要与设计经理、设计品质设计师和设计工程师配合,通过与其他职能板块的合作与“战斗”,将选中的三维造型调整成具备工程可行性和成本经济性的产品造型——实际上这部分工作是很大一部分设计师的主要工作。
CMF设计师:结合品牌设计语言和CMF趋势,通过图面展示、涂料调色、面料挑选等,确定新车造型对应的内外饰色彩材质方案,并制作报告。
数字设计师:根据创意设计师提供的输入,搭建并调整数字模型,在三维上探讨汽车造型形态,并在设计执行阶段制作完整A面数据,输出给下游工程部门。
模型设计师:根据创意设计师提供的输入/数字设计师提供的数字模型,操作机器或者手工制作小比例或全尺寸油泥模型和硬质模型(此阶段常常与外部供应商合作),对造型形态进行验证和展示。
VR设计师:根据数字设计师和CMF设计师提供的输入,使用专业渲染软件进行虚拟现实渲染,以便设计决策和设计评审。通常还兼顾产品渲染效果图的制作。
设计品质设计师和设计工程师:把控设计执行阶段的造型方案实现度和产品造型细节品质,以保护造型为主要出发点,与下游工程、生产部门共同确定工程和工艺方案。
设计项目管理者:作为设计工作板块的“产品经理”,负责上述所有岗位在某个特定车型项目中的时间进度把控、工作分配、协调,以及对上汇报、对外沟通,对最终产品的造型负责。主要工作内容是协调各方工作、制作报告、开(chao)会(jia)、汇报、在各个节点确认交付物。一种常见路线是,方案中选的创意设计师顺理成章成为设计经理,保护自己的方案。
各级领导者:对下负责方案选择和优化,对上保护设计创意方案,明确上级需求和调整意见,再处理后向下传达。
NO.4
深入探索行业
①在汽车行业中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其实上面也说得差不多了,基本上除了设计师和当过设计师的人,没人真正理解这群人的工作状态,但这群人又确实很重要,毕竟决定了产品的门面,在很多企业也参与了产品策略和定位工作,某种意义上算是“四两拨千斤”的活力组织,产出不稳定(说不定老板对所有方案都不满意),但也可能创造巨大的效益(如路虎揽胜极光这种设计导向的车型)。
②是不是国内做这方面工作的人很少?
国内少,国外也不多。
③是不是做这行必须要有很强的专业功底,且必须做设计做得很出色,创造力要很强?
这是个好问题。
这要看如何定义“专业功底”和“做设计”了。
笔者见过草图很不美观但表达很清晰,在行内一帆风顺很受器重的设计师;也见过图面华丽绚烂但没有一款落地作品(包括概念车)的设计师。
所以以上面说的创意设计师为例,所谓“专业功底”,或许应该包括:
· 对未来出行解决方案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不限于内饰设计师);
· 对三维造型风格创新和审美水准的掌控力;
· 有说服力、有吸引力的方案展示(包括口头表达)能力;
· 有提高、不走形、可实现的方案优化和执行能力;
上述四条能做到一条,在当前的汽车行业就足以生存;做到两条,就可以说是很有发展的汽车创意设计师(也会成为公司和人才市场的优质资源);做到三条及以上……就不可能呆在普通设计师的岗位了。
最后补一句,每个长期稳定存在的行业,大体都是金字塔结构,底层一定有很多水平不是很高的从业者,将就能完成工作,欣欣向荣时,这个群体会扩张;风波来袭时,他们会很危险。
④国内有哪些好的院校和学习资源?我刚接触一点工业设计,对汽车造型方面感兴趣,怎么样才能进入这个领域?
这个行业非常有趣:作为工业设计的一个分支,它也有美术类和工程类两种入行方式(大体可以理解为“背靠设计”和“背靠汽车”两类),所以行业内不同思维的碰撞也是乐趣(和烦恼)之一。
美术类:基本也是国内以设计见长的几大美院: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江南大学、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培养了大批模型设计人才)等等;
工程类: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车身方向)、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造型小班)、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培养了大批数字设计人才)等等。
补充:当然,以目前的职场表现而言,国外的汽车造型设计教育水平仍然相对较高。
国外高校在声名上以传统三强最为响亮:关注点最为宏观,致力于解决方案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桃李满天下,注重设计表达技法培养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CCD);最难申请但一线车企offer唾手可得,学生即战力极强的普福尔兹海姆高等专科学院(Fachhochschule Pforzheim)。
其他如美国的CCS、罗德岛、英国的考文垂、欧洲大陆的Strate、IED、韩国的Hongik等等也值得关注。
说到学习资源,其实最直接的就是多看车,多摸车(尤其是内饰设计),但也不应该忽视“车外”的功夫。对汽车行业内,尤其是汽车造型领域的熟知应该是基础和底线,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越来越需要把目光投向其他行业,不管是造型灵感还是思维方式。正如之前说过的,汽车设计的本质,仍然是一个“解决问题,为用户提供更好移动生活”的过程。
ICONA意柯那工业设计
创想交通出行的未来
专注生产导向的前沿设计
以设计激励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