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纬锂能回应与特斯拉谈判:并无依据|E 周要闻

一周指数

一周要闻

广汽埃安联手滴滴研发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型

5 月 17 日,广汽埃安宣布与滴滴旗下自动驾驶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


广汽埃安和滴滴表示将在智能汽车领域探讨合资、合作模式,结合广汽埃安的总动驾驶整车平台及整车设计、制造能力与滴滴自动驾驶软、硬件技术研发优势,共同从线控底盘、自动驾驶传感器与系统集成等基础维度,全新定义并开发一款可投入规模化应用的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型,并全速推进量产。

快评:

传统车企和汽车科技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多。去年 6 月,沃尔沃就宣布与 Waymo 合作开发无人驾驶电动出租车,Waymo 将成为其 L4 自动驾驶合作伙伴,其自动驾驶技术也会应用到极星和领克两个子品牌上。此次广汽埃安和滴滴的合作与之相似,接下来就等这个可量产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型的具体信息了。

特斯拉回应提车考试:非强制

5 月 16 日,车库收到读者投稿,表示在特斯拉提车前增加了考试环节。


当天下午,特斯拉方面在微博回应称「提车考试」是刚开始试点进行的「交付日车主讲堂」活动,特斯拉方面不会强制要求任何车主参加测试,也没有分数要求。

快评:

对于这一活动,特斯拉方面进一步解释称其初衷是为了释放更多的驾驶乐趣,提升车主的驾驶体验,帮助车主改善新车用车体验。最近一年,电动汽车行业飞速发展。而随着特斯拉销量不断的提升,用户群体也在不断增大,因此针对新用户的科普很有必要,除改善体验外,对后续车主的用车安全也有所帮助。

亿纬锂能回应与特斯拉谈判:并无依据

5 月 14 日,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特斯拉正在与亿纬锂能进行谈判,亿纬锂能有望成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供应商。一位知情人士说,在深圳上市的亿纬锂能目前正在对其为特斯拉生产的产品进行一些最后阶段的测试。


对此,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表示这一消息并无依据,「亿纬锂能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定的,以公告信息为准。」

快评:

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所生产的 Model 3/Y 所使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和南京 LG 化学的三元锂电池。如果消息属实谈判成功,亿纬锂能将成为继宁德时代之后特斯拉第二家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目前除了为小鹏汽车磷酸铁锂版的 P7 和 G3 提供电池外,亿纬锂能在三月份还表示与宝马和戴姆勒建立了电池供应合作伙伴关系。

Fisker 与富士康签署框架协议生产电动汽车

福布斯消息,上周四,总部位于美国洛杉矶的电动汽车初创公司 Fisker 与富士康签订了 PEAR(Personal Electric Automotive Revolution,个人电动车革命)协议,旨在生产并销售售价低于 3 万美元的五座紧凑型电动车。


目前双方并未公布过多关于这一车型的具体信息,但车辆的生产有可能会在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的工厂中进行。

快评:

今年开始,富士康加快了在造车领域的步伐。1 月初,富士康与拜腾汽车以及南京经济开发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拜腾汽车注资 2 亿元并提供制造技术、运营管理经验和产业链资源,支持拜腾首款车型 M-Byte 的量产。随后,富士康与吉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以电动车生产为主体的合资公司。2 月底,富士康与吉利的合资项目表示正在和法拉第未来以及其他电动车初创企业讨论合作的可能性。而此次携手 Fisker 无疑是富士康在造车领域探索的另一种可能性。

丰田汽车表示到 2030 年其大多数车型仍将使用汽油

华尔街日报消息,上周三,丰田公司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即使到 2030 年,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的发展也未必十分乐观,并认为混动和插混车型的消费者接受度更高。


(图源:Automotive News Canada)

丰田认为,即使电动汽车电池技术发展成熟,但如果所充的电来源于煤炭或其他不可再生能源,那么纯电池电动汽车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依然会有大量的碳排放出现。

快评:

去年 12 月,丰田章男曾表示目前电动汽车被过度宣传,却没有考虑发电过程中的碳排放以及向电动汽车过渡的成本。然而在全球电动化的浪潮之下,留给丰田的选择并不多。去年年底,日本政府政府已经计划在 2035 年禁售燃油车。丰田的其他竞争对手也早已纷纷制定好向全电动产品线过度的时间表。

360 联手哪吒造车

5 月 11 日,360 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在集团智能汽车战略媒体沟通会上宣布 360 战略投资哪吒汽车,投资完成后将成为哪吒汽车第二大股东。


周鸿祎表示,360 和哪吒联合造车旨在让更多的用户开上智能汽车,产品定位 10 万元左右。

快评:

360 表示,智能汽车是大安全服务的重要入口之一。网络安全的隐患随着智能汽车的不断普及逐渐显现,这对于 360 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 360 媒体沟通会的前一天,5 月 10 日,哪吒汽车第 40,000 台量产车下线。一方提供造车的硬件能力,一方提供互联网技术基因,这也是科技企业跨界造车最常见的模式了。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9.5万关注 | 1924作品
+ 关注
最懂智能电动汽车的汽车新媒体。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