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燃油车时代跨国巨头所向披靡,新能源电动化时代,相较于国产品牌和新势力,日产早已已不占优势。借助低成本的e-POWER混动,东风日产再次打响的电动化战役,能够成功逆袭吗?
“e-POWER的到来,势必成为东风日产推进全球碳中和的又一技术利刃,助力东风日产在时代浪潮中领势先行。”
面对媒体和镜头,东风公司新晋70后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兼任东风有限执行副总裁、东风日产副总经理的陈昊,一如既往地表达和崭露自信。
![东风日产副总经理陈昊](http://cjh2.autoimg.cn/chejiahaodfs/g24/M02/00/F8/1000x0_q100_autohomecar__ChwFjmC7N7GAKtqCAAMW0oUPadU714.png?x_image_process=text/6L2m5biCMDA3/fontSize/13)
对于东风日产即将引入的e-POWER混动技术,陈昊更是赞不绝口。恨不能让所有在场的听众了解并相信,过去谈到混动不是丰田就是本田,今后日产的e-POWER要成为日系混动的新代名词。
为了有别于上述“两田”的混动技术,东风日产别出心裁地造了一个新词——前所未有的“融合动力”。
没错,这里面包含两个关键词:前所未有的、融合动力。
营销造词第一,玩的是文字游戏
融合动力,就不是混合动力了吗?
对于绝大多数普罗大众消费者,在看到和听到东风日产的这个e-POWER(混动)技术时,很容易被官方的宣传和定调,给误导!
因为虽说本质上均为混合动力技术,相较于丰田、本田两位日系友商,后来者日产在“命名”上,就玩了一把“高级”的文字游戏,让人猛一看感觉好像日产的这个要更牛叉。
你看,搞的最早“混”的最好的丰田,命名上很简单粗暴,THS(Toyota Hybird System)——丰田混合动力系统,引入国内中文命名丰田“双擎”。
本田也一样,iMMD(Intelligent Multi Mode Drive)智能化多模式驱动系统,引入中国中文名“锐·混动”。
到了日产这里,虽说到现在为止产品还没有国产上市(预计下半年轩逸会率先搭载),官方在宣传e-POWER混动技术时,一上来就给它冠名为前“所未有的融合动力”。
并且从陈昊到陈艳等一众厂商领导,在接受采访和对媒体老师“安利”时,都旗帜鲜明地有意将日产的这个e-POWER技术,与丰田本田等“混动”技术撇清关系。
嗯,我们不一样,e-POWER是前所未有的“融合动力”,跟大伙儿平时听到的混动不一样,是两码事儿。
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显示是否定的。
毕竟丰田、本田混动技术引入的时间比日产早,国人消费者已经先入为主建立认知,东风日产身为后来者,尽管依旧是混动技术,在营销包装上也不能步丰田本田的后尘。
下面我们就从技术角度来掰开揉碎了,扯下东风日产的这个“前所未有的融合动力”遮羞布。
比两田技术路线更简单,节油效果半斤八两
丰田THS、本田iMMD就不多说了,经过这些年的厂商宣传和市场培育,许多国人消费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
简单来说,丰田和本田技术路线大体相近,混动系统均为“发动机+电动机”的并联、混联结构。
最直观的差异点在于,丰田的THS系统采用了其独有的行星齿轮结构,本田iMMD为了绕开丰田技术专利保护,对系统结构进行了“改良”并引入了离合器。
从混动系统构造图上来看,两田的混动结构要明显“复杂”很多。工作模式上也是如此,因为驱动方式既可以是电机纯电驱动,也可以是发动机纯油驱动,还可以是电机、发动机油电混动一起上。
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丰田、本田的混动技术,在混动界建立起了一众国际友商都无法撼动的江湖地位。因为技术复杂度决定,不是谁想搞就能搞出来、并且搞得好的。
反观日产的e-POWER,从系统构造图上就不难发现,比“两田”的技术路线明显要简单太多。
因为采用的“串联式”结构,发动机、电动机“串”在一起,工作模式简单粗暴,发动机只管烧油发电,电动机只管驱动车轮。
不存在发动机直驱,以及与电动机协同驱动车轮等复杂工况。
当然,东风日产在营销宣传上,完全可以说别人的混动系统太“复杂”太繁琐,日产的e-POWER多么的简单明了,省心又省力。
反正大方向是一样的,大家都是为了“省油”!
工作模式简单粗暴,优劣势都很明显
相较于丰田本田的混动,日产e-POWER最大的特点即为,全程发动机都不参与驱动车轮,只需给电机和电池供电,所以它的驾驶质感跟“纯电动”很相似。
同时,日产更多的只需要不断去优化改进,如何确保发动机尽可能多的在高效区间工作,所有节油效果也比较理想。
比如之前在日本大卖的日产Note混动版车型,百公里综合油耗仅为2.9L。
诚然,日产e-POWER混动技术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系统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同时节油效果也还挺不错,但凡是皆有多面性。
串联的结构决定,在中高速再加速以及高速巡航等工况下,日产e-POWER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并不如两田的混联结构好。
只能说在日产工程师的不断优化改进下,尽最大限度去让e-POWER混动扬长避短,保障综合体验和节油效果还不错。
同为增程式混动,电池比理想ONE小太多
有意思的是,日产的这种结构简单的串联混动技术路线,并非日产独创和独有。
就拿咱中国市场来看,卖的非常火爆的理想ONE,本质上技术路线就与e-POWER如出一辙。
大家都是100%纯电直驱,属于“增程式”混动的范畴。只不过,结合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日产的e-POWER配备的动力电池非常小(几度电),基本上每次开车就要烧油。
理想ONE的电池是几十度电,所以理想ONE可以外接充电,不烧油纯电也可以行驶近两百公里。
某种意义上,搭载了日产e-POWER技术的混动产品,你可以理解为“电池缩水版”的理想ONE。
当然技术路线相似,每家的技术实力和调教功底还是不尽相同的。
并且同为增程式路线,配备多大的动力电池包,也各有利弊,电池大可以支持不烧油的前提下获得足够长的纯电续航,但电池小有利于降低车重、反过来也有利于降低油耗。
理想ONE是大车,支持配备超大电池包,日产e-POWER目前来看更加适合小车。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一说。日产为何在e-POWER系统中,不采用较大的动力电池包,也跟日产这些合资品牌目前在动力电池等,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布局”上,明显落后国产品牌有直接关系。
试想,当丰田、本田、日产们的混动车型,也换上超大的动力电池包,成本立马上去了,售价层面还有啥市场竞争力?
少玩套路,e-POWER就是日产版混动
透过上面分析介绍不难发现:
日产的e-POWER也是一种混动技术,系统结构比丰田本田的简单很多,但也能达到不错的节油效果。
本质上来讲,这种串联式混动原理,与理想ONE非常有可比性,都是100%纯电驱动,只不过配备的电池大小,二者天差地别罢了。
当东风日产大肆宣扬,e-POWER是“前所未有的融合动力”时,一些业内及专业人士直言,有些厂商为了“营销包装”,简直节操都可以不要了。
还前所未有,融合动力,明显有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之嫌。
都是玩混动的,这年头别说你东风日产了,就连国产品牌里长城、吉利、比亚迪,技术和产品也都越来越拿得出手,有啥好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试问陈昊们,当你们面对媒体和消费者,大言不惭地喊出“前所未有的”、“融合动力”时,如何能够做到“脸不红心不跳”?
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东风日产e-POWER,如果技术真的足够过硬、有自己特色,终将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没必要在营销包装上对消费者玩文字游戏。
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大大方方地承认,“e-POWER就是日产版的混动”,有那么难吗?
乐逗观察:
无须讳言,在新能源电动车领域,合资品牌里面东风日产典型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早在2014年,东风日产便借助启辰将日产电动车图腾LEAF(聆风),引入国产并命名晨风。
无奈由于另类的造型设计,以及居高不下的成本和售价等原因,最终惨遭市场淘汰。
某种意义上,今年开始东风日产大肆宣扬、并即将导入e-POWER混动产品,堪称日产电动化战略1.0版在中国败北后,不愿再错过后补贴时代中国新能源车市,新一轮发展机遇期的权衡之举。
一如陈昊所言,VC-Turbo超变擎(涡轮增压)、e-POWER融合动力(混动)技术、Zero Emission纯电三种路线齐推,迎来18周岁成年礼的东风日产,将向绿色出行的未来加速奔跑。
但陈昊们也深知:燃油车时代跨国巨头所向披靡,新能源电动化时代,相较于国产品牌和新势力,日产早已已不占优势。
借助低成本的e-POWER混动,东风日产再次打响的电动化战役,能够成功逆袭吗?
我想,答案很快就会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