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端午过完了,7月到来了。不出意外,网友们又会发出年年相同的一句感慨——“上半年过得太快了”。
感觉时间“过得快”的根本原因是留存的记忆太少,如果站在车迷的角度来看上半年,绝对不会觉得过得快。把时间比作一条线,我们几乎每天都有新车的亮相、上市,如同在往线上串珠;而隔三差五还有一些突发的大事件,如同在小珠间添了几颗醒目的宝石。接下来我们就挑出最令人难忘的五颗,与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车圈的上半年。
第五名 理想ONE改款引车主“维权”
2021款理想ONE于5月底上市,相较于老款车型在价格上仅提升了一万元,却在空间、舒适性、自动驾驶辅助、油箱、续航和电驱系统等多方面进行了改动和升级。如此颇显良心的一次改款,却引发了4、5月份提车的车主不满。
许多车主认为自己遭到销售的欺瞒与误导,成为理想汽车用来清理库存的冤大头,随即采取行动来“维权”。有些车主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拉横幅开车游街喷理想;而有些车主则选择了心平气和地与理想汽车的相关人员沟通。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消费者巨大的心理落差呢?
传统汽车品牌的产品在市场终端的成交价格会有浮动,最常见的规律是自新车型上市后优惠幅度会逐渐加大,到改款或换代前优惠达到最大;而在改款车型推出之后,优惠力度会立刻减少,成交价格进入了下一次循环。
再来看理想这种新势力品牌,采用的是官方直营模式,给产品定的直接就是“一口价”,在一款车型的全生命周期都是同一个价格,看起来透明公正,实际上也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消费者心理上的这种落差。
而此次事件中理想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够“透明”,据我们了解在北京许多临近改款前购买理想ONE的车主,都已知晓车型即将改款,并都得到了五万元左右的综合优惠,这与网络上“维权”车主口中销售故意欺瞒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除了理想有必要将直营模式进行优化完善,加强对各地经销商的统一培训、管理以外,还有一点需要奉劝消费者,那就是切忌将对企业高管的崇拜、认同与购车挂钩。何出此言呢?此次“维权”中所见横幅的大多意思都是“我们把李想当朋友(偶像)但他却辜负了我们这份感情”。
第四名 上海暂停宏光MINI EV上牌
4月底有消费者在宏光MINI EV论坛中发帖称,新购买的A0级电动汽车无法申领上海市针对新能源汽车免费提供的专用牌照。后又有4S店工作人员回复称,目前新政尚未公布,但根据其得到的最新消息,五菱宏光旗下热销的A0级纯电动汽车“确实已经无法上绿牌”。该工作人员同时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相关新政的具体发布时间,但“估计不会有什么转机”。
近日又有网友报停售多日的上汽通用宏光MINI EV开始恢复在沪上新能源牌照,随即便有上海某上汽通用五菱4S店的销售人员辟谣称:“目前我们还没有收到政府的通知,可以上‘绿牌’的宏光MINI EV是之前已经开过票的车,他们在3月已经提交了资格审查等各种资料。现在购买新车的话,仍旧是无法上牌的。”
关于这件事情,网友们的讨论情绪从开始的愤怒逐渐走向了理性,愤怒的背后自然无需分析,但如何理性看待这一尚未落地的“准政策”呢?首先绝对不会是如起初人们想的那样,为了提高本地汽车品牌的销量而打压外地品牌,作为一线城市的上海怎可能如此狭隘,更何况宏光MINI EV的前头也有“上汽”俩字呢。
而真实原因大概率还是交通问题导致的。“魔都”上海的交通复杂程度全国闻名,而微型电动车配置低、提速较慢、安全性较差,在车流量较大的地方行驶会影响交通运行效率,出现交通事故则无疑会给交管部门带来更大的负担。不可否认宏光MINI EV是个很好的代步神器,而叫停也并非是针对现有的包括宏光MINI EV在内的车型,欧拉黑猫,荣威CLEVER等其他A00级车型,也都受此政策的限制无法正常上牌。
第三名 小米造车
3月底,小米正式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雷军表示: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需要上百亿的投资,至少3、5年才能见效,但如今的小米有资本,可以好好干一场了;我们2020年现金余额1080亿元,能亏得起;有这样的现金储备,不认真打一仗的话,愧对全球米粉的支撑。于是在历经85场业内拜访,咨询200多位汽车行业专家之后,小米董事会做出了造车的决定。
近期又有数据显示,在126个国家/地区中搜索出446件小米涉及自动驾驶相关专利的申请,主要集中在无线通信技术、无人驾驶、车辆控制、直连通信、车联网、手势控制等方面。其中发明专利的比例达99.33%,相关专利申请主体主要集中在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以及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小米为何造车?手机市场大局已定,于小米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绝不会出现“终局之战”,并且销量增长也会愈加缓慢,所以它必须另谋出路。造车对于小米而言便是最合适的选择,如果只看眼前,只要宣布造车必将迎来股价上涨,资金说来就来。
而往长远来看,小米造车的理由非常多,且一定是谋划已久的。除了手机以外,小米最出名的是它的生态链产品,手环、电饭煲、净化器、空调等等统统能与手机互联,质量好、价格低,深受年轻人青睐,汽车无疑能让生态形成更大的闭环。如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让汽车也进入了消费级的行列,有车族换车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在小米看来,这与智能手机从兴起到迭代加速的过程颇为相似,这种仗小米很会打。
从可行性来看,小米此时开始造车为时不晚。现有的那么多品牌当中,真正有可能被它当做对手或者小目标的只有“蔚小理”,而至于华为、苹果等老对手,小米也早已习惯了于它们的对弈。此前的生态链布局让小米早已拥有了众多可信赖的电池、电控、电机等领域的合作伙伴,把它们聚在一起搞一台电动车绝非难事。当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小米有钱,先投一千亿再说。
第二名 华为涉足汽车领域
华为“造车”的消息自去年底就从未停止,尽管华为参加车展、卖车,但华为却不断地在强调并无造车计划,所以只能称其为进军汽车领域。
自上海车展以来,华为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车圈热点:与极狐合作推出了价格超40万元的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与赛力斯合作在华为门店销售赛力斯华为智选SF5;鸿蒙系统正式发布后汽车成为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在本月的第十三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表示,华为智能汽车团队的目标是在2025年能让乘用车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王军表示,华为的目标是希望通过智能驾驶这种颠覆性的技术让它成为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
对于这一热点事件,相信大家的疑问或者说关注点与我相同,那就是华为缘何一直强调“不造车”呢?首先,从华为此前的任何一次项目发起来看,都会比其他品牌更加谨慎,并投入更多的资金。汽车制造领域,对华为而言无疑是并不擅长的,华为自然不愿踏入,利用自身顶尖的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刺入”汽车领域更为稳妥。谈钱的话,小米有千亿便能果断造车,而华为则会认为造车门槛高、回报周期长,再多资金也觉得尚不充足。
另外,博世是华为最好的前车之鉴,不造整车但能在制造业举足轻重,获得世界各地合作伙伴的同时还能盆满钵满。华为也清楚ICT对未来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的价值,积累了三十多年的ICT最有希望成为未来车辆中无可取代的“配件”。
第一名 河南特斯拉女车主维权
河南特斯拉女车主维权事件绝对称得上第一,自她上海车展“被拖走”以后,所有关于特斯拉的维权、事故等都变成了热点,所有与特斯拉沾边的话题都自带流量。而至于整个事件的原由,相信所有朋友都非常清楚了,毕竟“刹车失灵”这个词组也是被她带火的。
与所有维权不同的是,这次维权堪称大型连续剧,至今仍未“剧终”。女车主起诉特斯拉、特斯拉起诉女车主、车主起诉女车主,各种相关的消息近几个月接连不断。直至6月初,女车主仍在发声:特斯拉称她踩坏3块玻璃,自己一直追着赔偿但对方没提供账号;特斯拉事后提供的行车数据有缺失,希望能补齐;另外,希望能找到第三方机构,对事故车的软件进行检测。
到现在我们也不能完全确定车辆是否发生了故障,即使最终确定了是女车主一方的全部过失,单从这一事件久久未能平息来看,特斯拉这一品牌绝对也有一些“与众不同”。先是让女车主拘留了5天,不久后各实体店自掏腰包买奶茶发图文称是粉丝赠送,更离谱的是随后公开说出了“加强消费者教育”的观点。
有人说特斯拉是“技术宅”,一心钻研顶尖的技术所以并不擅长与公众的相处。这里其实已经混淆了一点,搞技术的科研人员是没时间与公众相处,而一家车企有着大把时间和消费者沟通,却没有与公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怎能与“技术宅”相提并论呢?从马斯克发推特的频率来看,特斯拉并非不与公众沟通,而是以一种自信到自负、傲慢的态度进行沟通,这也正是历次特斯拉车主维权从未顺利解决的根本原因。
写在最后:
整个2021上半年的车圈大事件中,车主维权和跨界造车这两类占到了一大半,无论哪类都代表着新能源汽车正突飞猛进地发展,汽车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半年即将开启,希望不要再有车主被逼无奈走上维权的道路,也希望能够听到跨界造车品牌的更多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