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维跨界造车到底行不行?

文 | 拎壶冲


7月27日,创维汽车旗下创维EV6正式上市,价格中肯,4款配置车型售价区间为15.28-24.98万元,考虑到人家中型纯电动SUV的身份,猛一看好像也没啥太大的毛病,定价比较良心。




造型没有夸张但也符合审美,尺寸是4698/1908/1696mm的长宽高,以及2800mm的轴距,中规中矩,提供最大续航里程410公里和520公里两种电池版本,在击溃续航焦虑上也没掉链子。


没错,这就是一台标准的纯电动SUV的模样,各项指标正常,唯一的槽点,也是最大的一个导致不信任的槽点是,大家都说,这台车出自创维,一个玩彩电的企业。



自古英雄多寂寞

唯有胜者留其名



从彩电到汽车,这是妥妥的多元化发展。


按照近几年企业倒闭的经验来看,沉迷多元化的企业,一般都容易走上岔路,路径也是非常统一。


第一步,专精一个行业,以一个小公司的身份启程,弱一点的做到行业领先,强一点的搞到上市。


第二步,参照“海外先进经验”,不把一个鸡蛋放到所有的篮子里,成立子公司,考虑对熟悉的产业链上下游做到尽可能多的覆盖,获得更多利润,从而形成主干强,支脉也强的格局,从一个厂变成一个集团。当然也可以搏一搏,直接切换到一个看起来前景更好的行业,实现跨越性增长。


第三步,将集团股份质押出一笔丰厚的资金,同时由于盈利颇丰,信誉良好,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银行会求爷爷告奶奶一般给他们贷款,拥有财富和地位后,冥冥中意识到自己是天选之人,the chosen one,开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别人未曾发觉的独特战略前瞻眼光,寻找热点行业下注,启动买买买模式,进一步推高股价。


第四步,摊子越铺越大,崩盘,开始甩卖资产自救。


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时光里,诞生了很多很多有钱的多元化大佬,他们从辉煌走向没落也就几年的时光,不乏海航、苏宁、精工、三胞、银亿、金盾、盾安、新光、宝塔、丰厚丰裕等一系列著名企业。




苏宁在2019年和2020年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分别位列第3和第2位,然后2021年,就突然崩盘了。


他们没有守住财富,只是财富的暂时管理者。


多元化是一剂毒药,也同样是一剂解药。


与其死守着一个夕阳产业,或者是一个厮杀激烈、规模虽大但利润微薄的行业,不如跳出框架,利用现有的资金与人力资源,快速进入蓝海。电视产业已经面临着产能过剩的情况了,最夸张的是,中国以一己之力供应全球电视,依然能够玩出个产能过剩,堪称是一个红得不能再红的“红海”。




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这块儿近期涌进来不少“野蛮人”,有百度、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有华为、小米这种精于控制链管理的巨鳄,还有恒大、360这样的纯粹价值投资者,掰开手指头算一算,玩彩电发家的创维,应当算是速度最快的一家。


汽车行业,也是无数跨行创业者的“终点”。


前身为“东洋软木工业株式会社”的马自达,前身为自行车零部件厂的起亚,做滚珠轴承的沃尔沃,做齿轮的雪铁龙,生产锤子、锉刀、钢锯、弹簧等五金器具的标致,“魔改自行车”的本田,哪怕是在咱们本土,也有比亚迪这个“电池厂”转型的成功例子在。


没有特斯拉这个成功案例,马斯克就没法以企业家、实干家的身份来吸引投资机构和大佬的资金,征服火星的计划亦无从谈起。


当然,也有玩崩了的。


从造两轮摩托车进化成四轮汽车,本田是成功的案例,力帆是失败的案例。


时耶?命耶?


汽车工业百年发展,涌进来无数的二次创业者,大多数都被埋了,连名字都没留下。投资人和创业者要么走上天台,要么戴上手铐,死了的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活着的在监狱大学里总结经验,等出来之后再干它一票大的。


所谓学我者生,像我者死,究竟怎么能够成为下一个特斯拉,成为下一个丰田,成为下一个大众,都说不准。


只能试一试,说不定就成了呢。


至少,按照目前的数据来看,上车更早的蔚来、小鹏和理想已经无比接近这个目标。


可为什么不能是创维呢?只是因为人家脑门上印着一个写着“彩电”的标签?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手彩电,右手造车



创维汽车说,为了这样的一个世界的巨大变迁,已经准备了整整十年。


黄宏生说,“乘用车不亚于汽车界的喜马拉雅山,没有一定积淀断然不敢踏入,也因此我等了10年。”


黄宏生是“彩电大王”不假,可老先生同样是一个新能源商用车大鳄。




早在2010年,黄宏生卖了创维1亿股份套现9亿港元,并在2011年通过子公司与厦门金龙、南京东宇汽车集团共同出资重组南京金龙,任南京金龙董事长,成立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


老爷子经历过2012、2013这头两年4000万元/年的巨额亏损,也享受过纯电动客车销量1890台,位居全国第二位的强势反弹。现在人家的头衔是,集新能源整车、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稳居国内新能源客车和物流车第一阵营的商用车领域话事人。


细细想来,这不算是老爷子的“二次跨行创业”,而是第三次。


第一次, 是以一个小遥控器装配厂切入彩电行业,做到全国前三,并击败了韩国三星。


第二次,是在切入商用车领域,稳居国内新能源客车和物流车第一阵营。


而发布天美汽车品牌,切入乘用车领域,随后将天美品牌整合进入创维汽车品牌,发布纯电中型SUV创维EV6,是第三次。




商用车切入乘用车的成功例子,最近的就是奇瑞商用车旗下的产品序列——捷途,因销量太好,直接被集团委以全新独立品牌的重任。


的确,从彩电到造车,终究会有着“外行领导内行”的不信任感,而从商用车到乘用车,听起来就理所当然。


商用车、乘用车,就是吉祥的一家。




况且开沃汽车早在2015年即着手为进入乘用车领域开始谋划布局,在2017年获得乘用车生产资质,还能够“以商养乘”快速建立现金流的良性循环,摆脱资金链的掣肘,技术、资质和资金都已经摆上了台面,再加上全国拥有七大生产基地,近千人的研发团队,可完全自主研发生产核心三电,退一万步说,创维汽车再怎么也要比那些从零开始的造车新势力,或者互联网巨头的开局要好得多。


创维汽车是新势力没错,但你若将它视为一个白手起家、切换跑道的新势力,那就略显偏颇了。



尾声

十年磨一剑



跨界造车,二次创业,这都不是新鲜事儿。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造车行业也没有新鲜事。


一切行为,都能从历史中找到例子,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恰恰是人类从历史中没有学到任何教训。


美的、格力、戴森试图以家电领域切入汽车领域,他们失败了。


上汽大通、奇瑞捷途、上汽通用五菱等,以商用车身份切入乘用车市场,他们成功了, 


那么,以商用车身份切入乘用车市场,而非以彩电大王身份进入汽车领域的创维汽车,未必不能笑到最后。




创维如何脱颖而出?


首先是坚持。


目前创维汽车已投入100亿元,此外,创维汽车未来将再投300亿元,耐心蛰伏,等待机会,老爷子有充分的经验,见过彩电行业的惨烈价格战,以及断崖式下跌的低谷,就没有老爷子不熟悉的大风大浪。


其次,是重视C端。


黄宏生说,“做车跟做彩电工艺不同,但在读懂消费者心理,触及消费者心灵方面是相通的。我是做C端出身。做车跟做家电一样,一定要了解到消费真正需求和痛点。”


创维汽车将强调会员服务,以SkyLink智能网联系统,实现车家场景联动,构建车家互联生态。


第三,则是要发扬创维的工匠精神,创维从家电起家,又在商用车市场打磨了多年,在技术安全方面积累有足够的经验,确保车辆的品控无忧。


如果真能做到这三点,并贯彻始终,背靠商用车这个现金牛的创维汽车,能够用自己的坚韧之心,再一次“十年磨一剑”,熬死无数想要赚快钱的对手。


趋势很明显,现如今,补贴退坡,裸泳者退场,乘用车市场上,唯有实力者方可得天下。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创维汽车EV6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5万关注 | 5672作品
+ 关注
资深媒体人打造,一个有个性、有视角的汽车人文观点和交流平台。 车不只是代步工具,还是生活的一种刻度。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