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是风口上的“猪”吗?

新能源车是风口上的“猪”吗?

投资界的一句名言“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当下,新能源汽车似乎正是这样一只“猪”。不但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先后入局,一些房地产企业也玩起了跨界造车。传统车企更是不甘落后,纷纷加快转型步伐,努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出更大音量。

2021上半年,官宣造车的互联网巨头一个接一个,除了早有布局的BAT互联网三巨头,华为、小米、360也在今年迈入汽车行业, 它们扎堆造车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去年出台的“双积分政策”和《2021-2035发展规划》都是新能源利好的新号弹。此外,在“双碳达标”的指引下,新能源更是可能迎来行业高速增长期。长安汽车甚至因为积分问题,每台车少赚4000元。它们的行动将国内造车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但是他们纷纷加入新能源造车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小米不造手机造汽车

小米造车,是一场赌上雷军个人声誉与小米新未来的关键战役。

2021年9月1日上午,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微博官宣了小米汽车正式注册的消息。

有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新造车”领域的企业已超过100家。此时入局的小米即便资金储备充足,其产品推出、量产、打开市场仍需时日,届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难想象。这些我们能想到的问题,雷军及小米高层自然也知道,但为什么依然选择入局?

“如果一个企业只押宝一个未来,那就等于没有未来”《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中的这句话或许能很好地解释雷军亲自带队,以归零心态入局造车的原因。

未来两年,国内的智能电动车产业链也会以难以现象的速度成长与完善。一向重视风口的雷老板,势必不会错过这个东风。

最后,小米一旦入场,基本就是奔着卡位来的。

如今国内的传统汽车领域,虽总量可观,但人均保有量上并不算高。而在智能电动车市场,国产阵营高端有3大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低端有五菱、长安势头正劲。但问题在于,高端难以承担智能电动车快速普及的任务,低端却智能化不足。

在小米发布的造车公告中,是这样描述汽车产品的:“小米希望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在以前的直播中,雷军也表示首款车型会定位中高端,并且会用上交付之时的尖端技术和尖端水平。

但从微博上雷军发起的针对小米汽车首款产品的定价投票来看,更多网友选择的是10万以内,其次是10万-15万,再就是15万-20万,选择30万以上的网友最少。“性价比”是小米杀出市场重围的武器,也是消费者对小米的固定标签,如果最终小米造车的售价打破了固有标签,消费者又会不会买单呢?

在消费者买单方面,小米很有信心:只要做出一辆及格的智能电动车,并与小米生态有更多的关联性和功能,就基本满足了用户的消费需求。此外,在粉丝运营和社区建设方面,小米可以称上鼻祖,依靠粉丝起家,目前拥有的用户数量远超电动行业的其他选手,也是小米造车的最大底气。

华为造车定位“中国博世”

一直宣称“不造车”的华为,对外宣布了2021年的五大发展战略中,就包括了跟北汽、广汽、长安三家汽车集团成立三个汽车子品牌,主攻智能汽车技术解决方案。2021年 4月17日,华为与北汽联手打造的极狐阿尔法s正式亮相。

华为宣称自己不造车在于避免与传统车企直接形成竞争态势,这对汽车产业有利,也有利于华为,所以对于造车这个概念,华为首先不能接受,华为要从“造车”这个局里跨出去,华为还是坚持提供车企的智能解决方案,而不是取而代之或者去分一羹,“出局”做汽车软件生态以合作推进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这也许是华为目前的定位。



华为还曾透露出,希望成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世界级的零部件及软件供应商,更接近于“中国智能汽车博世”的定位。

从华为和小米的造车动机来看,华为希望做中国博世,小米志在做中国的苹果。一辆汽车的盈利点,硬件部分占小部分,而谁家掌握了电动智能的密码,谁就在市场具备话语权。互联网企业造车迎合了政策风向,但是我们需要思考:风口的猪真的能起飞吗?

目前中国新能源造车还处于产能过剩的阶段,但是产能过剩某种程度能倒逼产业升级,让市场上留下越来越多的好产品。所谓风口起飞的猪,如果风不够大,或者“猪“重量太重也就是产品不达标,最终想必也不可能起飞。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8关注 | 91作品
+ 关注
枫叶汽车,让美好生活随风而来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