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衷模式创新的中国一窝蜂创投电动车企的时候,世界的汽车创新焦点早已是自主驾驶汽车。给车换一套动力系统,并没什么技术门槛。真正的汽车技术革命,是从有人驾驶变成无人驾驶。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智能机器人。电动,只是其动力来源其中一个选项。这如同电池与智能手机的关系——零部件供应商与集成商的区别。
所以,车企的下一代核心技术,是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在这方面,中国的车企又落后了。所以“弯道超车”很可能再次变成空话。
最近我密切关注自动驾驶技术的进展。在美国,已经有几家公司进入到了普通民众试乘使用阶段。比如谷歌的Waymo,Uber和沃尔沃。当然这些体验无人驾驶汽车的普通人都是选定的有限数量。但这是整个开发进程中标志性的一步。
试想,假如我生活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法定许可无人驾驶车上路行驶的州),有机会当一名无人驾驶车的乘客,我敢不敢坐呢?答案是敢,而且是十分期待。鉴于我从事的职业,这是顺理成章的。而作为非汽车类从业者,也不是汽车兴趣者,你敢不敢当这个乘客呢?
人类,与其它动物一样,对陌生的东西警觉性高。比如电动车刚出现时,媒体就喜欢炒作电池的起火问题。尽管实际情况是,电动车发生的安全事故比燃油车少的多。隔三差五,就有燃油车自然发生,甚至我们平常上街就经常见得到。没有人对这种事感到惊恐,大家买车用车如故。而电动车在这方面几乎是被人看管起来一样。
再说自动驾驶。特斯拉出了档子事,还是驾驶者自己的责任,但全球瞩目。事实却是,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已经在实际使用中被证明大幅度减少了事故发生。为什么人们对它“失灵”,这种概率极低的可能性,高度警觉,甚至摆出一副完全不容忍的态度呢?
我想,这是本能所致,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客观存在。正是这种警觉性,让技术开发者保持了高度的责任感。子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请普通人参加无人驾驶汽车的试运行,正是要实地了解人类对无人驾驶车辆如何才能建立起适应性。首先要了解这种恐惧的根源,并在体验当中找到消除它的解决方案。
或许,做无人驾驶车的乘客比做一名有无人驾驶车行驶的街道上的行人,安全感更强。但有一个角度很有意思:被一辆无人驾驶车撞到比被一辆普通汽车撞到更划算。因为这些研发无人驾驶车的公司钱袋子更鼓,也比任何普通司机更出得起也更乐意掏出大笔赔偿。因为这些公司都特别害怕事故的负面影响。当然,出了事,就基本没可能不产生负面影响了。
其实,我倒觉得中国是检验无人驾驶技术水平的最佳场所。如果谁能让自己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在中国的街道上安全顺畅地行驶,那他一定是世界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