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上险渗透率突破50%,意味着什么?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汽车行业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经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新车上险渗透率已经在5月第三周(13日~19日期间)突破50%。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4月上半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也已经率先突破50%,燃油车买家正在成为字面意义上的少数派。


不到20年,渗透率从1%到50%

在展望将来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中国新能源的发展历程:

①产业初创期(大概对应2005~2015年)。在这10年时间内,国内市场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堪堪突破1%,可以说纯电/新能源车在这一阶段绝对是小众。

②机遇期(2016~2019年前后),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开始加速发展,3年多时间里渗透率提升逐渐提高到5%。与这一宏观现象对应的是,这一时期国内涌现初大量新势力品牌,而传统车企也开始布局新能源领域。

③爆发期(2020~2023年),这一时期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从5.34%跃升到2022年代表性的35.7%,实现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涉及全体系的新能源产业链也被逐渐建立,国内新能源行业逐步迈入“而立之时”。

④反转期,如果说2022年江浙沪地区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是“打样”的话,那么开头提到的全国性数据,就是全国终端用户用行动投票的结果了。


突破50%意味着什么?

首先,毫无疑问的是,这一现象意味着市场预期已经被提前完成:根据工信部等部门早年间的预估,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应该在45%左右,现在提前大半年实现了;而根据同一份预估,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60%的时间点原应在2030年前后,不知道这个时刻会被提前多少呢?

其次,渗透率的不断走高,实际上也折射出大众消费心理的转变。在早年间基建和用车成本并未建立明显优势的时候,人们选择新能源车更多是出于尝鲜或牌照限制的无奈;而在这些制约条件在中东部地区已经不是太大问题的情况下,“尝鲜”自然也就慢慢变成了“从众”。

值得注意的是,从最近自主品牌新能源产品的阵容来看,伴随高渗透率而来的,实际上还有高端新能源车型的出现和完善。在技术和供应链都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原本曲高和寡的豪华车也开始有新能源品类的渗透,各个细分市场之间的壁垒其实正在消融。

最后,从目前的市场趋势来看,50%应该还不是市场渗透率的平衡点所在,后续还有波动的空间和可能性。比如,考虑到2027年国内有关新能源车的购置补贴类政策才会完全退潮、充电价格也可能会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比重一同上涨(像是包含养路税之类的),届时市场的反应会如何仍不好说。


渗透率突破50%,谁能从中获益?

最直接的受益者,当然是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以及部分押宝新能源全产业链的车企。前者的代表当属有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回收储能能力的宁德时代,而后者中当下最典型的例子应当是产品阵容覆盖10万~100万价位,同时手握电池、半导体和自有出海业务的比亚迪。

如果考虑到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际上也可以说,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每个人也都能逐渐得到一些好处——从宏观来看,新能源车属于“集中生产能源,分散独立使用”的使用模式,这一模式在能量利用上还是相对高效的。

当然,如果动力电池回收技术发展得足够成熟,也能让未来的新能源车买家获益不少,因为这前者必然会带来动力电池成本的进一步下探。


就全球范围来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属于难得一见既有体量又有渗透率的案例,在它不断的发展面前,全球市场难免会因为其规模效应而受到更多正向的影响。今后的行业发展,也许会变得更为有趣一些。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1万关注 | 5793作品
+ 关注
“新能源车”准车主与车主的玩趣社区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