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巨头相继“动手”,车企再掀一波裁员潮流

随着中国品牌的造车技术在近几年飞速进步,汽车市场已经出现了不少变化,而在价格战之后,外国品牌的压力就更大了。以至于呢,一方面许多外国品牌车型的优惠是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外国品牌的生产端也出现了不少调整,裁员就是其中的后果之一,这才让许多网友认为一些看似每况愈下的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撑不住了。


只不过,在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可以说没有汽车品牌能够独善其身,一些中国品牌面临的压力也不小。今天,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有哪些汽车品牌在最近不得不裁员大调整吧。


理想汽车


由于 理想MEGA上市后的订单表现不及预期,3月份的交付量仅为3229台,4月份交付量更是只有1145台,可以说裁员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不过理想L6在4月份上市,因此理想汽车的裁员进度往后推迟了一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别看理想汽车在2023年实现营收1238.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73.5%,但裁员的比例却超过18%,涉及人数很可能超过5600人!有消息表示,理想汽车的人力资源部门会砍掉70%的岗位,研发部门也会减少40%;由此可见,理想汽车不会继续保持快速扩张的势头,并且会解决内部薪资倒挂的现象。


从相关数据来看,理想汽车的自由现金流仍然高达441.9亿元,且持有的现金储备为1036.7亿元。可见此次裁员,也很可能是理想汽车内部的一次方向调整。


本田


近日,合资企业广汽本田也传出了裁员的消息,具体措施很可能是生产领域部分员工的第一次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约,以及自愿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而从报道来看,广汽本田征集的自愿离职人员数量就已经接近1700人,大约占据生产员工数量的14%。


其实早在3月份的时候,就有外国汽车媒体曝光,表示本田和日产都在计划削减中国合资工厂的产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其中本田计划削减20%产能,日产则计划削减30%产能。


况且在价格战的大环境下,本田旗下多款有口皆碑的车型,也不得不以夸张的优惠幅度来争夺潜在消费者,这令经销商叫苦不迭。因此,在看不到大幅增长的预期下,本田在中国合资工厂的裁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特斯拉


同样在最近,特斯拉的裁员已经波及到了美国加州弗里蒙特和帕洛阿尔托的制造工厂,及工程办公室,裁员的数量则为600人左右。但要注意的是,特斯拉早在4月份就给出了全球裁员10%的计划,以截至2023年底特斯拉全球员工数量140473人来计算,被裁员波及的工作人员将轻松突破1万人。


看特斯拉今年以来的股价表现,跌幅约为30%,和纳斯达克相对较强的走势格格不入。很显然,其中不仅透露了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力大不如前的事实,也是对特斯拉超级充电站网络和智能驾驶领域的将来,表示不看好;因此,特斯拉在裁员计划之后,也在4月底针对中国市场的全系车型进行了价格下调,以性价比来重新提高竞争力。


小鹏汽车


从年报来看,小鹏汽车的毛利率可是一年不如一年,以至于到了2023年的时候,毛利率仅为1.47%,让全年销售净利率达到了-33.82%;因此在小鹏汽车2023年的年报中,员工人数比起2022年年报也少了2279人,可谓悄悄玩起了裁员。


而4月份的交付量数据中,小鹏P7、小鹏G9、小鹏G6的成绩皆为2000台出头,虽说环比都有进步,却肯定没到能高兴的时候,比起去年年底的数据更是滑落明显。若没有新车型进一步开拓市场,小鹏汽车往后的情况很可能不容乐观。


长城汽车


早在春节前后,长城汽车旗下的哈弗、魏牌、坦克、欧拉品牌,就不断曝出有员工离职的消息,并且不乏工作多年的中高层。因此在3月份的时候,长城汽车员工大批离职的消息终于登上热搜。


而相比其他汽车品牌,销量方面的问题直接成为了裁员的导火索,长城汽车的情况很可能是由于去年10月内部启动了大规模反腐行动所致。毕竟在长城汽车2023年财报中,虽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加26.12%,达到了1732.12亿元,但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却同比下降15.06%,为70.22亿元。



点击进入 热议事件报道-第1期 专题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0.2万关注 | 1926作品
+ 关注
专业的汽车内容团队,提供专业选车、用车、玩车意见
Ta的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