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不发周榜,也还会有千千万万的「理想」

最近,汽车圈里销量周榜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几天前,就在蔚来 NIO IN 的媒体群访上,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秦力洪回应了「2024 年没有新车,销量却持续增长」的疑问,他说:

我们销量其实大家有目共睹的,这几个月还是很稳健在往走上,我跟李斌一直觉得蔚来可能不太会是一夜暴富型的公司,我们考虑问题、对收获的规划也比较长期,大家可能也了解,我们不做任何形式的销量预测,不去发布任何未经审计订单信息。三周前,我参加汽车协会组织的一个行业大会,领导们都说你们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做得不错,低质量卷也没少干,怎么避免低质量卷。我就举手说可不可以不发周榜。蔚来从未授权任何机构来发布带我们名字的周榜,我们公司的数据在内部不超过 10 个人知道。


NIO IN 媒体群访,李斌与秦力洪(从左起)-图片来自:电车实验室


30 日,蔚来汽车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马麟,也在社交平台上接上了「取消周榜」的话茬:

高层定调:不要搞低水平内卷。卷周榜多多少少就有点低水平内卷的意思,想哥@李想 收手吧,中国车企当下的使命是通过研发实现技术突破,不是吗?一起加电!

艾特李想,公开喊话,蔚来将「低水平内卷」的话锋矛头指向了制作销量周榜的理想汽车。极氪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也转发表达了支持。


截图来自微博@蔚来马麟@杨学良Victor


这事到这里,还没完。


早就在社交媒体上「隐身」的李想,选择在朋友圈反击:一段儿童绘本的寓言故事,加上一个嘘声住嘴、讳莫如深的表情,疑似影射蔚来汽车的做法掩耳盗铃。


图片来自微博


两家头部新势力隔空互呛,「蔚小理」这回全员下场。


昨夜,在小鹏 AI 智驾发布会上,何小鹏也谈到了周销量榜的争议:「在美国,大家都在努力将端到端做好。到国内,发现都在卷周销量榜」。


就周销量榜该不该发的的问题所引发的争议,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整个晋西北都乱成了一锅粥。



周榜,权力的游戏

去年 4 月,理想汽车打破了过往汽车行业发布月度销量的传统,自发制作了《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榜单,新造车行业由此进入到了以周为单位的销量竞争时代。


2023 年 4 月第一周,理想汽车以 4177 辆的周销量登顶榜单第一;第二周,理想在榜单制作上动了点小心思,将销量统计单位从「辆」变更至「万辆」。


理想以 0.63 万辆的成绩卫冕榜首,接下来几家头部新势力们的成绩就可没那么好看了。极氪 0.16 万、小鹏 0.13 万、问界 0.1 万、蔚来 0.07 万辆...


单位的变化,在数字体量上直观地放大了品牌之间的销量差距。


如果说第一周的榜单,理想汽车还保持着克制,那么第二周的改动,理想是要把桌子都给掀了。


中国新势力品牌周销量榜单-图片来自微博@理想汽车


理想汽车并不是第一家自制榜单发布的车企,诸如《纯电动 SUV 上险量排行榜》、《30 万以上 SUV 上险量排行榜》以及《大 7 座纯电销量排行榜》等等这些自制榜数量并不少见。


只要定语够长、条件够刁钻,总有你的一席之地,也总能让你如愿到达想要的位置。


最近是奥运月,说起来,这样的榜单其实和奥运会上的奖牌榜争议很相似:


运动员为国拼搏拿下奖牌,实时变动的奖牌数量成为了一张动态的结算榜单。但各国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譬如美国媒体 B/R 发布的榜单就以奖牌总数来进行排序,在奥运比赛日的第四天,美国以 25 面奖牌总数登顶第一。


而更官方的主流排序方法,则是以金牌为先,根据金牌数量来进行榜单排序。在此统计逻辑下,日本、中国分列前二,美国则滑落至第六名。


两种统计方式各有侧重点,但核心理念大致也离不开怎样在榜单上登上一个更体面的位置,金牌榜和奖牌榜一字之差,排名次序就能颠倒变化。


B/R 制作巴黎奥运会第四天奖牌总榜-图片来自:B/R


统计方式不同,榜单千千万,谁都有制图的能力,但为什么只有理想汽车的榜单广为传播,成为了当下的众矢之的?


周榜,本质上就是一场有关话语权的强权游戏。


延续了旗舰产品 L9 的平台红利,理想汽车在去年 2 月正式发布了大五座增程式 SUV —— 理想 L7。


同年 3 月开启交付,理想汽车也迎来了自己的销量暴增周期:


4 月,理想汽车累计交付 2.56 万辆新车,实现同比暴增约 122.6%。


三款增程式 SUV 拳拳到肉,最终理想汽车在 2023 年的最后一月单月交付超过 5 万辆新车,全年累计销量超过 37.6 万辆新车,年销量增速达到 137%,远超行业的平均水平。


2023 年,成为了理想汽车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年,根据理想汽车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


  • 年内理想汽车销售收入为 1202.9 亿元,同比增长 172.7%
  • 营收总额实现同比增长 173.5%,达到 1238.5 亿元
  • 全年净利润从 2022 年的 20.32 亿暴涨至 118.09 亿元,增长幅度达到 481.15%,理想汽车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实现千亿营收的新势力车企
  • 全年毛利率达到 22%,领跑业界

将车企运作至千亿规模的背后,是理想对销量话语权近乎「病态」的追求。



去年,在当家产品 L9 销量迟迟不破万的情况下,理想在 8 月正式推出了 L9 Pro 版车型,拉低旗舰产品的入手门槛,以此重新激活销量。


据晚点 Auto 报道称:理想汽车还将大部分的精力专注在了市场竞争上,他们关注同品类、同级别车型,关注其他车企、科技公司的技术营销,在意每周销量排行榜自己是否在第一名。


每一期周榜的输出,都是理想汽车对市场话语权的一次「垄断」。



但在今年,情况两极反转。


理想汽车在首款纯电产品 MEGA 上失意后,好不容易才喘过一口大气。而其他新势力车企们则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1、蔚来升级 BaaS 电池租赁制度,将这两个月的纯电销量稳定在了 2 万以上

2、极氪推出全新纯电轿车 007,革新交付主力 001,成为了 2024 年 20 万以上中国纯电品牌的销量冠军

3、零跑汽车凭借 C10、C16 两款车型,创造了自己的舒适区,将单月销量推上了 2 万的水准

......


新造车车企们百花齐放,市场格局重新进入动荡期,对榜单定义的争夺自然也在白热化,这多少也在催生一种「天下苦理想久矣」的错觉。



尺度的克制

回归到最开始的问题,理想汽车不发周榜,这样的内卷就能够停止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正如天下苦秦久矣,大家都怨理想开了这个周度内卷的头,但理想不发榜单了,也还会有更多「理想」出现。


强烈的焦虑感不会因为周榜的停止而消弭,只不过将新造车们的内卷竞争带到了另一个赛道。


从去年年中开始,一场场新造车的营销狂欢频繁上演:


余承东一句「遥遥领先」让问界起死回生,雷军依托个人 IP 将小米打造为年度赢家,李斌两度千里自驾直播,亲证蔚来的产品力等等...


蔚来 CEO 李斌曾在 NIO IN,这样形容一号位下场直播的内卷:

现在太卷了,我从去年开始就做了两次个人直播,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哈,这起了一个不太好的头。

周榜,只是焦虑被承托放大的其一赛道,却不是唯一。


图片来自微博@小米汽车


周榜销量榜的出现,也并非是毫无意义:


尽管以周为单位的销量波动,带给了车企更多的工作量,但可以让消费者对新车口碑、品牌气质,甚至是对车企的应变运营能力都会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但这样的竞争不能失控,要注意尺度的把握,过分追逐销量,不仅会分散车企在产品上的专注力造成误判,还会产生无序竞争。


过分注重销量的副作用,就曾在理想上显现。


踩在千亿财报的节点,理想在同一场发布会上同时发布了首款纯电车型 MEGA 以及 2024 款 L 系列,两款定价、用户客群大相径庭的产品撞在一起,最终 MEGA 的热度盖过了本该承担走量的 L 系列,理想的产品大年节奏被迫打断。


李想曾在内部复盘时对晚点 Auto 说:

两款完全不同的产品同时发布,都是因为(销量)欲望。如果注重用户价值,肯定不会把 L7、8、9 放在一起讲的。

今年 5 月,理想汽车的股价持续走低,下跌幅度近 18%,这也创造了近一年来理想汽车的最低股价表现。过分追求销量,产生误判的影响可见一斑。


其二是无序竞争,回顾理想整理制作的周榜,我们发现:


无论是增程还是纯电,各种能源形式的新造车品牌都被放在了同一个维度去厮杀,纵使是纯电和增程市场的难度存在着巨大的代差。


纯粹的销量驱动,不仅无法让市场感知到不同能源形式的代差,还轻易抹杀了车企在各自细分市场经营耕耘的努力,这样的竞争方式并不可控,也绝不健康。



谈到这里,我想起了著名音乐制作人李伟菘,在为孙燕姿创作《我要的幸福》时说的一段话:

《我要的幸福》是燕姿第二张专辑的主打歌,整张专辑都录好了,就只差所谓的「开门歌」。那我想,她第一张专辑有这么大的回响,那如果我是她的话,现在一定是又兴奋,又不知道应该怎样往前走,又不可以死命地冲嘛,所以我就在想要用怎样的速度去表达。如果盲目地冲,搞不好路有坑怎么办?于是,我就形成了时快时慢的节奏,5 拍 6 拍....

一张一弛,兴奋又克制。


造车,是一场泥泞的马拉松。


中国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这十余年来足够精彩,但在进入下一次元的发展阶段时,我们又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去匹配这个世界?


尚处在蹒跚学步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不妨更耐心一点,长远一点,克制一点,健康一点。




点击进入 车圈热议事件报道 专题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理想MEGA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377关注 | 285作品
+ 关注
让一部分人先了解智能电动汽车。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