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打造品牌旗舰店进入多渠道模式,是合力还是内耗?

最近围绕华为的消息接二连三,先是阿维塔入股华为主导的引望,再就是赛力斯要开设首家属于自己的品牌旗舰店,与华为类似。据了解,赛力斯首家旗舰店的地点位于北京东方广场,届时问界品牌车型也会在店内展示。

业内人士认为,赛力斯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快速提升自身企业形象,二是,借助问界品牌的热度间接提升旗下蓝电等品牌的声量。

赛力斯内部人士对于自建旗舰店一事表示,“目前(与华为)双方的合作模式不变,且只会更加深入。”表面上看自然是双方皆大欢喜,因为在掌控问界品牌这个问题上,华为表现得非常大度。此前,华为就已经把问界等一系列商标转让给赛力斯,赛力斯因此还支付了25亿元的费用。与此同时,华为还表态继续支持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

其实在卖车这件事上,华为一直是持开放态度的。最初的时候,问界没有打开知名度,没有影响力,华为可以把自己的销售渠道拿出来进行卖车,给问界搭台唱戏,余承东还亲自站台,甚至是挂在嘴边上的那种;等问界的影响力上来了,成为国潮顶流,可以轻松把品牌放手给赛力斯,让赛力斯自己卖。

问界放手问界,背后的原因是在布一个更大的局,即华为需要更多的汽车合作伙伴。而现在华为和赛力斯深度绑定,会让其他车企心存芥蒂。华为希望用这件事来做一个表态——我不掌控灵魂,我一视同仁。大家尽管放心。

这对于赛力斯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

现在的问题是,赛力斯有了自己的旗舰店,就意味着现在是双渠道销售,这对于品牌的发展到底是合力还是内耗,需要长期观察。

赛力斯太想进步了

2024年,问界设定了60万的销量目标。而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份,问界销量达到了4.15万辆。据统计,今年1月至7月期间,问界的累计销量为22.3万辆,已经完成了全年目标的55.7%。完成今年目标可谓是信心满满。

饱暖思淫欲,当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更高的需求自然就摆了上来。赛力斯自然也是如此。在问界品牌大获成功之后,赛力斯作为一家独立运营的车企,自然是希望能继续拔高自身的品牌形象。

无论是出于有意为之,还是被动选择,总而言之,赛力斯开始了一系列的“自立”之路。今年7月,赛力斯斥资25亿元收购了“AITO问界”商标。一个多月之后的时间,赛力斯旗下的公司的工商信息变更已经落实到位;8月19日,赛力斯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更名为“重庆问界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可以说围绕问界这个品牌全面在做文章。

从赛力斯的角度来看,此前,赛力斯受困于产品、品牌等诸多方面的掣肘,始终在中国车市处于名不见经传的位置。然而和华为牵上桥搭上线之后,赛力斯可以说是拿出了120分的诚意通力合作。不仅贡献了肉体,还拿出了灵魂,采购华为的供应链产品,在华为的销售渠道卖车,甚至新车发布会都是由余承东主持,问界所有的话题也都是围绕余承东展开。

现在生活变好了,当初的艰难时刻已经过去了,赛力斯也成长起来了。在与华为合作过程中,不再像此前“唯命是从”,有了更多的主张,也有了“太想进步”的需求。于是就有了一连串的故事。

只不过,当人们习惯在华为的销售终端买车、看车,对于赛力斯的直营店能产生多大兴趣尚不可知。而且,两个渠道卖同样的产品,就有打擂台的意思,那内耗就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可以预料到的是,受伤的只能是赛力斯。

华为在积极探索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华为默许的情况下完成的。华为这么做,自然是有战略意图在里面。

首先,华为内部一直以来对造车这件事有非常大的争议。先是任正非多次内部发文声明不造车,还在去年强调不能使用华为问界等字眼进行宣传。

此后,余承东搞出了鸿蒙智行,和奇瑞、北汽、江淮合作推出新的品牌,加上问界,被称为鸿蒙四界。按照华为的规划,它凭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领域的先发优势,帮助合作车企取得市场成绩,树立华为的标杆性地位。华为也曾广撒英雄帖,希望一汽、东风等巨头加入进来,奈何石沉大海。似乎,华为开始陷入进退两难境地:进则容易引起各家警惕,退则难以发挥自身技术优势。

余承东也坦言表示:新势力车企为了自己的市值以及对企业的控制,跨国巨头会考虑到科技制裁等问题,均不会考虑与华为合作,华为的未来窗口在智能研发实力较弱的传统自主车企。

大家各有各的顾虑。所以,前不久引望的成立,本质上仍然是华为在“联络更多的汽车合作伙伴”这条路上的又一次探索。

因此拆分车BU,把业务独立出来成立引望,于华为而言既可以减轻财务负担、也可以与整车厂打消芥蒂,同时华为继续掌握研发技术和智选车业务,也能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至于说,华为为什么不能做像博世或者大陆那样的Tier1的供应商,原因是华为做的这种智能化增量的产品,目前很难标准化生产。因为各家车厂的产品发展、品牌定位各不相同,它需要跟车厂深度地讨论,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定制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赛力斯对华为谈不上是“背叛”,只是大家都在互相摸着石头过河。

百姓评车

中国车市就是如此复杂,特别是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更是如此。各有各的实际需求,各有各的想法,比如智能配置、灵魂控制、产品形态、合作形式、产品形态,都是车企考虑的因素。即使强如华为和弱如赛力斯之间,都在不断调整,更别说其他人了。

这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展的一个缩影和案例,未来怎样走,还得交由市场来决定。




点击进入 车圈热议事件报道 专题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品牌分析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1.7万关注 | 3278作品
+ 关注
汇聚来自百姓的汽车声音!中国最早的汽车新媒体之一。
Ta的内容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