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上任三把火,特朗普“火烧”电动车 | 星车场

“懂王”终于再一次抵达他忠诚的阿美莉卡。

美国时间1月20日,在国会宣誓就任总统后,还没回到白宫的特朗普,就临时在国会找了一张桌子,开始签署一个又一个总统令。

行事原则很简单,凡是拜登支持的,特朗普基本都反对;凡是拜登签署定了的,特朗普现在又再签署改回去。政治传统嘛,众人也见怪不怪了。

结果大家翻翻看,好嘛,怎么就紧着电动车霍霍呢,君不见马太保为君豪砸1.32亿美元?

对绿色能源说拜拜

特朗普零零总总签署了十余项总统令。

首先是美国又又又退出了《巴黎协定》。

紧接着签署了一向名为“释放美国能源”的行政令,内容就是撤销前总统拜登在2021年签署的一项行政命令,停止使用50亿美元基金中未用资金建设车辆充电站,并要求终止各州到2035年实现零排放汽车规则的豁免。

特朗普还表示,他将考虑结束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和补贴,剑指《通胀削减法案》。

《通胀削减法案》规定为新能源汽车的个人用户提供7500美元额度税收减免,这个变相的补贴刺激政策,是拜登政府绿色能源政策最为有力的政策之一。

特朗普在“释放美国能源”行政令中表示,政府应该考虑“取消不公平的补贴,以及其他考虑不周的政府强加的市场扭曲,这些扭曲更倾向于电动汽车而不是其他技术,并强制购买电动汽车。”

看似特朗普和拜登对电动车的态度不一,但对中国电动车的态度倒还是十分一致。拜登在任上时,已经提前用高关税将外国电动车进入美国的道路封死的基础之上,特朗普也没有打算重新松口子。

那么,现在在美国电动车市场,特斯拉自然是第一流,或许在资本主义社会称为寡头更合适,所以那7500美金补贴倒显得没那么重要。传统的汽车企业更是获得了“公平”的竞争机会,可以大大舒一口气。

不过“公平”可向来不是老美特色,自由才是,所以特朗普真正追求的是“自由”的开采化石能源。

对化石能源说嗨嗨

“水会滋生细菌,可石油却会滋生美军”,老美爱石油,爱得深沉。

既然要取消掉新能源的鼓励措施,放开燃油车的限制,目前美国逐渐高昂的能源价格就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就职演讲中,特朗普公开宣称,能源价格太高,所以,他宣布美国立刻进入能源紧急状态。

然后,就是大规模的石油开采。用特朗普的话说,我们将降低能源价格,再次填满我们的战略储备库,直到顶部,并将美国能源出口到世界各地。

在就职演讲中,特朗普再次高呼他的口号:“钻吧,宝贝,钻吧”(drill, baby, drill)。

不过特朗普的老对手拜登也留下了小彩蛋,当地时间3日,美媒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在执掌白宫的最后几周里,拜登计划颁布一项“难以撤销”的行政法令,“永久”禁止在美国部分沿海水域进行新的海上石油和天然气钻探项目。

特朗普现在面临的情况,几乎和8年前一模一样。

2016年底,时任当选总统特朗普上台前,奥巴马政府以加强环境保护为名,下令永久禁止在北冰洋约1.2亿英亩和大西洋约380万英亩的区域内进行石油和天然气钻探。2017年4月,特朗普上任三个月后便发布一项行政命令,要求取消该禁令。2019年3月,美国联邦地区法官裁定特朗普此举“非法”,指其命令“超出总统权限”。迫使美国内政部不得不将北冰洋水域从即将出台的钻探计划中删除。

按照英美法系的判例法传统,特朗普未必能赢得8年后这一局。

不过,无论石油这件事,能钻,美国能得到更多的能源储备,出口赚外汇,不能钻,油少而贵,美元也会更贵,反正不亏,何况美国在中东还有4万驻军。

谁赢了选举?谁赢了世界?

美国历史上不乏倒行逆施的故事。1920年1月17日,美国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生效,此后十几年,反而催生了社会纷乱的众生相。

当政策违背历史潮流,到底能捅多大的篓子,谁也说不好。不过我们都很清楚全球汽车市场未来还会是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只是会格局大变。

当前,很多国际车企有意向在美国本土投资建厂,以应对不断变动的贸易关税与补贴政策。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想真正打开美国市场,“本地化”依然是最有效的路径之一,补贴不补贴的,产品物美价廉总是有市场的。但特朗普上台,真正的危机在于“风险大增”的竞争环境,美国禁用tiktok的事情也才没发生多久,可以预见中资企业进入美国将面临更多政策和安全审查压力。

所以,不少中国车企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地方,那就是离上帝太远,离美国太近之地——墨西哥。从地理位置来说,墨西哥联通北美和南美市场,是中国汽车出口美洲大陆的一个重要窗口市场。

此前,像比亚迪、奇瑞、上汽等多家中国车企都明确表明有进军墨西哥市场的计划,尤其比亚迪更是被曝拟计划投资10亿美元,在墨西哥打造电动汽车工厂。这些计划是否会按下“暂停键”还未知。

中国电池企业和中国车企可能会等待新政实质落地,再以符合当地政策和法律的形式展开合作。

当然,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美国只是美国,不是全部。

无论美国是否“闭门造车”,中国在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上的规模化能力,依然具备全球竞争力。不少中国车企与供应商已深耕国际化多年,熟悉多地政策法规,拥有灵活的生产基地布局和合作模式。

大多数中国车企采取的都是多线作战——既保持对电动化、智能化的中长期投入,又在欧洲、东南亚等其他重点市场因地制宜地投放更多燃油或混动产品。可以用“结硬寨,打呆仗”来形容当前中国车企出海的策略。

虽然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是远低于预期,达到128.4万辆,只增长了6.7%。但中国汽车仍然的出口第一,中国汽车总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

或许特朗普赢了大选,特斯拉会赢了美国市场,但谁会赢得世界还未知。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车友评论

(0)
0/500 字提交评论
相关推荐
热门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