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汉又造车,郭台铭为何不死心?

老郭过于“摇摆不定”,尤其是他不熟悉的领域。


最近,鸿海集团创始人郭台铭又有新动静了,派出心腹旗鸿海董事长刘扬伟连续三次造访河南,签下了10亿元大单,承诺在郑东新区兴建一座全球总部。


根据规划,这是一座集合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创新产业基地,技术含量远高于手机组装工厂。旗下公司富士康还以不低于7200元的工资召回老员工,比原来的平均工资涨了20%。


老郭这架势,颇有一番大彻大悟的样子,网友也调侃他“被现实教做人”。何意呢?


几年前,这位七旬老汉说出了一句混账话,“是大陆离不开富士康,不是富士康离不开大陆”,狂言一出,一边收缩大陆工厂生产规模,裁撤员工,一边加大在东南亚和美国的投资,追随苹果的步伐。


不过,这副打死不回头的架势,在两年后,被现实击得粉碎。



七旬老汉回头了,重新思考在大陆的布局。不回头不行啊,鸿海的科技转型必须有庞大的市场土壤,中国市场,是很难越过的地方。


还记得,当时郭台铭点将刘扬伟,接他的班。他希望刘扬伟办成两件大事,一个是半导体和芯片业务,一个就是造车。


至今,这两件事只有半导体业务蒸蒸日上,被媒体称之为“半导体行业崛起的巨星”。据悉,2023年,鸿海集团半导体营收超过227亿元,2024年预期业绩目标增长10%-20%。


对于造车,兜兜转转十几年,有两句话形容,“起个大早,还没赶上晚集”“屡败屡战”。但是,生于眷村,作为警察的儿子,以“力、霸、狠”著称的郭台铭,不服输啊,又开始了他造车事业的新一轮折腾。



“落跑计划”,中道崩殂


跑出去了,为什么郭台铭还要回来?


原因其实很直接,“混不下去,只能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当时,紧随苹果的步伐,郭台铭希望富士康和鸿海集团能减少对大陆的依赖,到东南亚开拓新的事业版图。所以,急吼吼地一边在印度、越南积极建厂,转移iPhone的订单,一边跑到美国立下FLAG,保证在美国建厂,“至少提供10000个就业岗位”。



还是老毛病,郭台铭喜欢画饼。


老郭常说,“我最擅长的,就是布局”,为了供应链布局,为了企业生存而布局,他就是一位擅长站在风口的生意人,个人英雄主义做派浓厚。


不理解的人,觉得他霸道甚至狡猾,支持者,又觉得他有情有义。但是,有一个形象是一致的,离开富士康的老员工,常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博出位的想法,占据上风。”


确实也博出位了,就是雷声大雨点小。


苹果为了降本和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将供应链逐渐向东南亚地区转移。一直唯苹果马首是瞻的富士康,也按照苹果的要求,斥巨资在印度建设iPhone生产线。


去年3月,刘扬伟受到了印度总理莫迪的高规格接待,与莫迪握手的画面,向世界传达了郭台铭的野心,他大手一挥,表示要投下195亿美元,与印度韦丹塔集团合资造芯片。


另一边,一腔热血在美国盖好了厂房。当时,特朗普还亲自出席富士康在威斯康星州工厂的动工仪式,被媒体称之为“罕见先例”。



一时间,郭台铭风头无二。再加上,印度工厂可熟练组装iPhone 15,美国工厂投产在即等等好消息,让七旬老汉笑逐颜开。


不过,笑容并没有在他脸上停留太久,老郭的“落跑计划”就中道崩殂了。


首先,是与印度的造芯计划,在短短130天后,宣告失败。表面上说是富士康28纳米的芯片工厂没有达到印度的标准,但背后的原因都知道,一向“只进不出”的印度,是不可能掏钱来补助一个外资企业的,没有补助的富士康要在印度实现造芯计划,实在是难上加难。


其次,是代工苹果的良品率仅有80%,低到让库克无法“安枕无忧”。去年印度工厂组装的iPhone15甚至还检测出大肠杆菌,频繁遭到退货,苹果最终被迫降价2300元进行促销。


吓得库克连夜坐飞机赶往印度富士康,不仅叫停了iPhone16在印度的组装计划,还让郭台铭赶快把订单转回中国大陆。


美国那边招工遇到麻烦。郭台铭想按照当地的最低标准每小时16美元向工人支付薪酬,每月支付4000美元工资,但工会要求涨薪到6000美元。这几乎是大陆工资水平的7倍。


谈不拢,招工受阻。工厂建成之后,富士康办了一场大规模招聘会,结果只有300人去面试,承诺的万人工厂最后也只招了1000人。再加上,全球面板产业急转直下,当地政府反悔了,拒绝提供减税补贴,以至于美国工厂熄火了。



郭台铭被当头一棒,开始思考“跑出去”的意义在哪?跑出去两年,好像就买了一些教训回来,对鸿海的业务拓展,对富士康的转型,有些“得不偿失”。


于是,也就有了七旬老汉拉下面子,三顾河南谈投资的事情了。



七旬老汉为梦想窒息


此次,富士康和河南签约的关键词,落在了“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创新产业基地”。说白了,就是郭台铭又要为他的造车梦“窒息”了。


说是“为梦想窒息”,一点也不为过。尽管在汽车领域筹谋19年,此前的布局,换回来的只是一些边角料。在车联网、自动驾驶的“软实力”方面,一般不太能联想到富士康。



郭台铭的偶像是成吉思汗,他有“弯弓射大雕”的野心,却没有成吉思汗开疆拓土的“耐心”。


他的每一次投资和布局,都是试图让鸿海和旗下公司富士康站在风口上“等猪飞”。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电动汽车……哪里热,哪里就有郭台铭的影子。


“太阳往哪里下山,就往哪里打。”是他的策略。


但是,并不是每一次风口都能让猪飞起来。多年以来,鸿海集团所涉及的领域都是风口,除了半导体之外,几乎没有一个切进了头部位置,即便,客户遍及全球,几乎涵盖了IT产业的所有著名品牌。


这要归咎于郭台铭的管理哲学:方向、时机和程度,都要靠速度完成。一旦嗅到风险,他很快会退回安全地带,剩下合作伙伴一地鸡毛。


浅尝辄止,这次词,很准确。


正因如此,“富士康造车”折腾至今大多都是草率收尾。原本是占了先机,笑到最后的都是别人。


七旬老板造车这事,并不是临时起意,可追溯到2005年。那一年,富士康买下中国台湾四大汽车线束厂之一的安泰电业,开始制造电瓶线、倒车雷达及智能设备等车用电子用品,被视为切入汽车领域的起点。


吉利、奇瑞、比亚迪等一众国产汽车品牌,诞生的年份多在2003年前后。按照时间来说,2005年富士康切入汽车,也算“起了个大早”。随后十几年间,富士康先后打入了特斯拉、宝马、奔驰等车企的供应链。



就算是电动化,富士康也赶了大早。2015年,电动化风潮云起的前夕,富士康联手腾讯、和谐汽车组建新造车公司拜腾、爱驰的前身——和谐富腾,2016年撤资,撒腿跑路。


觉得造车这事不简单的郭台铭还说,对造车灰了心。


跟着郭台铭多年的老人说,当他认为有能力吃下更大市场版图时,绝不会耽搁。但一旦危机已显,他就会迅速做一些调整。就像是对和谐富腾的热情,持续一年就撤资退出。


后来,郭台铭也入股过小鹏汽车,与吉利汽车成立合资公司,与Stellantis集团、美国纯电动汽车制造商Fisker、裕隆汽车分别达成合作,研发、生产纯电动汽车。不过,最后都无疾而终。


不停地折腾,是因为郭台铭期盼的,是摆脱依赖症、实现技术升级。他曾说,“苹果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我们既然能造iPhone,为什么就不能造电动车?”



显然,他把造车想得简单了。而且,老郭过于“摇摆不定”,尤其是他不熟悉的领域。


富士康和吉利的签约,曾被视为郭台铭造车的转折点。毕竟,签约现场,除了郭台铭,集团财务长黄秋莲也出现了。有黄秋莲出现的场合,一般都是富士康战略布局与发展的重要场合。


不过,如今合资公司已被注销,合作落地后,双方在公开场合上的互动几乎为零。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和郭台铭隆重出席的签约仪式,也变成了一张留存照片,没有了后续的意义。


2021年富士康终于发布了纯电动汽车品牌Foxtron,并带来中型SUV Model C、豪华旗舰轿车Model E、电动巴士Model T三款新车。事与愿违,富士康缺少代工经验,质量上又不过关,新车能见度微乎其微。



跌跌撞撞闯入了“造车局”,闯荡十几年之后,归来仍旧是“门外汉”。马斯克曾直言,“与手机与智能手表相比,汽车非常复杂。你不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说,给我造辆车。”即便,富士康已经成为特斯拉的供应链伙伴。


“郭台铭投资汽车业务没有挣到过什么钱”,知道的都这样说。


其实,郭台铭入局造车,并不是一个苦行者,身后有着制造霸业鸿海的支持,鸿海的垂直整合,一直是秉持着“打不赢就买下你”的作风,收购、合资,入局汽车上下游产业,布局范围从中国扩至印尼、泰国,投资领域从整车到电池材料、再到智能驾驶舱。


看似一切准备就绪,郭台铭又经常出现左右摇摆,苗头不对就跑路的局面。但是,造车需要拿得住寂寞。


郭台铭耐不住寂寞,但他依旧执着“为梦想窒息”。



为鸿海找一个“远见”


屡屡窒息,又为啥要执著于造车呢?


“希望各位不要说我们是工厂。”


此前,郭台铭在清华的选修课上强调,“是智能制造基地。”他不遗余力地布道,为了给鸿海集团讲一个“智能制造”、转型的故事。


与此同时,受制于苹果,毛利低,议价能力弱,富士康的毛利率仅为苹果的1/8。随着手机市场不断萎缩,营收压力也与日俱增。


钱越赚越少,郭台铭想明白了,得为富士康,为鸿海找一个“远见”。


这个3C代工巨头,希望努力把半导体和造车当作新的征程。给制造装上芯片,打上LOGO,成为未来的华为,是郭台铭给刘扬伟的重任。



在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榜单中,鸿海长期位居前30,在电子科技行业中,这一成绩也仅次于苹果和三星。鸿海半导体业务2023年收入破千亿台币,可以说成绩优越。


但是,当把鸿海的盈利能力数据拉出来,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科技企业。毛利率只有个位数,净利润率“稳定”在3%左右。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郭台铭一定要把鸿海集团代入造车布局的原因所在。


而且,曾与富士康一左一右并立在深圳的华为,成为自动驾驶和智能造车被车企热切求合作的技术脊梁,疲惫的富士康需要寻找新的转型点,产业链上下游最为庞大的造车领域,是恰当的选择。


富士康希望在汽车软硬件方面筑起技术护城河。去年,郭台铭为富士康定制定了“3+3转型战略”。第一个“3”,是指富士康将代工新能源汽车、数字健康和机器人三个新产业。第二个“3”,是将自主研发AI、半导体、移动通信三种新技术。


通过“3+3战略”,可以看出,富士康想成为一家以研发为驱动、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参与造车的初衷,也是为了推广开放平台MIH。


作为开发的电动车平台,目前MIH平台1500家合作伙伴,数量众多,普遍实力不强。时任MIH平台软件负责人魏国章希望,在MIH上看到一个“软一点的鸿海”。


但是,富士康的长处是制造与供应链管理、电子零部件研发和充裕资源。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芯片、电池、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等关键技术,富士康技术积累薄弱,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从刘扬伟的话里,也能看出富士康造车计划,其中一个重心是打造生产基地并对外提供代工服务。刘扬伟表示,“希望有一天可以帮特斯拉造车。”郭台铭也曾多次表示代工电动车对富士康而言易如反掌。


“富士康可以在电动车上扮演关键的角色”。


以往代工的经验和技术,能否复制到电动车生产领域?刘扬伟相信自己能在电动车领域复制同样的成功,富士康提供的价值,是减少开发和制造汽车所需的巨额投资。


局面,并没有想得那样从容。虽然,产业链上下游业务,富士康都有所涉及,但比较分散。


郭台铭并非看不清形势,相反他就是因为看得清楚,才三顾河南,重新投资,富士康有破冰的想法。这一次,郭台铭不仅亲自到场,还带来了高达10亿元的投资,计划在郑州兴建全新的事业总部大楼。



选择郑州的理由也好理解。一是富士康多年在此经营,有一定的市场认知。此外,郑州早已不是吴下阿蒙,比亚迪、上汽、宇通、一汽等众多新能源整车项目相继落户郑州,拥有了更多的发展资本,也为富士康造车提供了“就地取材”的基础。


七旬老汉再次出马,苹果的选择也是因素之一。对即将推出的iPhone16,苹果已经将比亚迪、立讯精密等加入iPhone16供应链,成为新的代工伙伴。


苹果不打招呼就跳开富士康的做法,让郭台铭彻底坐不住了。只是,这一次再入局造车,郭台铭又能坚持到多长时间?未可知。


毕竟,富士康造车19年,归来还是一无所有。



本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创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车系: Model C Model E
标签: 行业动向
0 +1
收藏
纠错/举报

车友评论

(0)
0/500 字提交评论
热门内容

下载之家app

0
评论
收藏
精彩视频

按住此处可拖动

不再显示
意见反馈